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文学类 >> 中国传统道德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中国传统道德》重点试题及答案

来源:华课网校  [2016年12月21日]  【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老人’、‘长辈’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23、荀子的人性论观点

  (1)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24、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的义利观。“正其谊”与“明其道”都是指义的要求,特别指公利。“谋其利”和“计其功”则指的是利,多为私利,表达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轻私利的思想。

  25、“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其中,“慈”是宽容一切人,不与人斗气;“俭”是不与人争财夺利;“不敢为天下先”是处处让人,不与人争权、争名、争势。此三宝,乃老子接人处己的妙道,即不与人争。

  26、老子、庄子的人性论观点

  (1)老子主张人性是超善恶的。老子认为人性来自于“道”,在未加雕琢之前是至善至美的。他认为初生婴儿的人性才是人之本性,是至美的,是无所谓善恶的,是超乎世俗的,随着婴儿的长大,现实的人性即有了善恶,因此主张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

  (2)庄子认为人性来自于天道,是命定的,其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他特别强调人的自由本性。“生之谓性,率性而为”,这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26、试述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

  道家认为,天道是无为的,所以人道即治世之道也应该是无为的。

  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时代是“至治”的时代,是“至德之世”。在老子看来,儒家所极力标榜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等盛世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从“至德之世”堕落下来的历史。

  庄子则指出,圣人只不过是借“仁义”之名而行“窃国”之实的“假仁假义”罢了,他说:“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意思是说你们的仁义道德不过是窃国大盗手中的工具而己,因而他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当然,从历史上看,道家的后学们并没有拘泥于老庄的“无为而治”,他们在历史变迁中对老庄学说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有深刻影响的道家治世体系:“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27、法家治国的基本观点

  韩非是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依法治国的思想是战国末年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它的理论核心是通过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韩非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集法家之大成,构成了一个“以法为本”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为封建专制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主要思想有:(1)实行法治。韩非认为要实现法治必须有几个原则:第一、法要统一。第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执法要严。(2)运用权术。韩非认为要实行法治,办事、用人的方法艺术是很重要的。第一、君主要把自己打扮的高深莫测,使臣僚对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第二,君主要行无为之道,凡事藏而不露。第三,君主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独尊地位。(3)保持权势。在韩非看来,君主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明,君权又是不可侵犯的。第一,权势为君主独揽。第二,君主要利用一切手段防止臣民,控制臣民,组织情报网,了解危害君权的行为。第三,法、术、势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这是巩固君主专制的手段。

  29、“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有力气就要帮人抗东西,有钱就要分给有需要的穷人,有见识就要传播给别人。墨家所说的“兼爱”,不仅仅是内心的一种情感,还是一种实际的利人行为。“疾”、“勉”、“劝”三字,体现了一种尽己为人的精神。

  30、墨子“兼爱”主张的主要内容

  首先,墨子主张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是有明显区别的。墨家的兼爱不分等差,不分亲疏,不分先后,他们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等差,分亲疏,分厚薄,由近及远的爱人之道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爱人的理论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次,墨子认为天下乱的原因在于人们自爱而不能相爱,亏人而利己。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和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来自人民的偏爱,当人们只知爱我而不知爱人的时候,当人们只知爱我之亲儿不知爱人之亲的时候,当人们只知爱我国而不知爱人国的时候,人们就会贼人之身,害人之亲,寡人之家,侵人之国。在这里,墨子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道家的贵己主义和儒家的仁爱主义。

  墨子认为,如果人们在思想上和感情上都消除了人我之别,把人身看成己身,把人亲看成己亲,把人家看成己家,把人国看成己国,全心全意去爱别人,别人就不会对自己施以相恶相贼,而会全心全意来报答我,如此一来,我虽不自爱,而天下人都来爱我,我不偏爱自己的亲人,而天下人都来偏爱我的亲人。那么,儒家提出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盛世就会来到。

  第三,墨子所说的“兼爱”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利人实践活动。墨子提出的口号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与此相适应,墨子还主张“除天下之大害”即努力制止国与国之间的攻伐,批评厚葬久葬及礼乐制度,提倡节用,薄敛、爱民,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第四,“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兼爱”的基本要求。墨子认为,兼爱之道是不论亲疏、贫富、贵贱的,而只看是否遵从于义。一个人如果不义,即使是父兄也不应该放过,一个人如果为义,即使是路人,也要视之为父子兄弟。总之,对于墨家来说,不义的父便不是父,不义的亲便不是亲。这种人伦关系,与儒家的宗法制度和亲亲、尊尊的原则的完全对立的。

  第五,对于如何实行“兼爱”,墨子提出了三个方法:

  一是君主提倡。墨子认为,实行“兼爱”的关键在于君主提倡。

  二是社会中要有一部分先觉者身体力行。墨子认为,天下愈是自利者多,自己就愈是应当加倍实行“兼爱”之道。

  三是建立宗教,尊天信鬼。为了推行“兼爱”,墨家宣传上帝鬼神不仅是存在的,而且还是“兼爱”,主持正义的。墨家指出,上帝鬼神十分明察,不论人们在何种地方做了坏事,鬼神都能够发现,上帝鬼神都能够战胜。如果人们施行“兼相爱,交相利”,上帝鬼神都能够明察,并能够“赏善罚暴”。

  在这里,墨子把正义的胜利寄希望于彼岸世界,这是其“兼爱”理论缺乏力量的表现。大家知道,墨子生活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在道德、情感、心理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消灭自私,而“兼爱”学说却要求人们灭除自私、公其身而爱人,这在理论上不过是一种空想。他在秦汉之后湮灭无闻,看来也是绝非偶然的。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