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西方心理史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西方心理史》第十五章

来源:华课网校  [2018年3月5日]  【

  自学考试《西方心理史》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的历史背景

  (一)精神分析的社会背景

  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叶,此时,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整个社会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以致神经病和精神病发病率增高。精神分析就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二)精神分析的思想背景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及其提出的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赫尔发展的意识阈概念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对弗洛伊德都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精神分析的医学背景

  神经病者和精神病者在古代被认为是妖魔附体,随着科学和社会思想的进步,神经病的机体病因观取代了神经病的迷信观,认为精神病学必须从生理的临床的基础出发,并主张精神病理学必须归结为脑子病理学。然后在奥地利医生麦斯麦的通磁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最终确立了催眠术的概念。关于催眠研究是偏重生理还心理,不同的学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直到让内强调把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精神病和神经病的概念才从机体的概念转向心理或精神的概念。精神病因学得到了弗洛伊德的倡导。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早期主要著作有《梦的解释》、《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性欲理论三讲》、《精神分析引论》。晚期主要著作有《超越唯乐原则》、《群众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自我和伊底》、《文明及其不满》、《图腾和禁忌》、《摩西和一神教》。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1、意识和潜意识

  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无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是被压抑或排除在意识阈限之下的,因而也称为潜意识。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就是在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

  2、压抑和抵抗

  弗洛伊德发现患者努力回忆过去的情绪经验时,这些经验会遇到很大的抵抗,这是因为当初把它压抑到潜意识中使之遗忘的力量。为使患者从潜意识中挖掘出过去被压抑的情绪经验,从而使患者的疾病痊愈,精神分析者就得帮助患者进行自由联想以便克服抵抗。只有当患者不复抵抗时,病情才有可能改善。

  3、梦的解释

  弗洛伊德发现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徊的道路,通过梦境的解释,可以发现神经病患者的最终被压抑的欲望。梦通过它的工作方式-凝缩、换位、戏剧化和润饰,表现了并非本来面目的欲望,即显梦。因而得对梦加以分析和解释,把这重重化装揭开,由显相寻示其隐义,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4、泛性论

  弗洛伊德所谓的性的含义,是极为广泛的,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和性有关。他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并把它称为"里比多"。在失常情况下,里比多会附丽在别的活动上。

  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和生殖期。他认为其中某一阶段发生停滞或倒退,都有可能心理异常。

  5、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又受现实的限制,因而提出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概念。快乐原则是顺从心理冲动,即本能的要求;而现实原则则要求人们顾及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定等等。快乐原则受到现实原则的指导。

  (二)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

  1、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而死的本能则体现着恨和破坏的力量。死的本能表现为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的时候,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它是仇恨的动机,表现为侵犯的倾向。当对外界有所破坏的时候,它没有必要来毁伤自我;当向外侵犯受到挫折的时候,它往往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它的活动范围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也包括自我谴责、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对权威的反抗等。

  2、伊底、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晚期,在潜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人格说,认为人的人格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伊底是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同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伊底和外部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而活动,对伊底进行压抑和控制;超我就是一般所说的良心,即由外部要求内化而成的内部规则。

  弗洛伊德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这三者是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中的,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就会产生神经病。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613468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