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练习题(6)

来源:华课网校  [2018年3月6日]  【

  自学考试《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练习题(6)

  问答题

  1、举例分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举例分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之间的关系。

  品德发展的关键在于个体接受外在的道德规则并加以认同,将之转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在柯尔伯格等人看来,品德的发展既不是由外部强制而来,也不是生物学成熟的自然结果,而是儿童在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个体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反过来,有效的道德教育能作为一种外因推动学生的道德内化和品德发展。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

  (1)品德发展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①品德发展水平制约德育目标的制定

  德育目标能否充分发挥出应有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即德育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自身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首先,由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知,德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品德发展阶段及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此即道德目标制定的层次性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在品德认识上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等特点,对道德规范还没有比较抽象的深刻认识,辨美丑、明是非、懂荣辱的能力还较差;在品德评价方面,往往服从权威观点,以教师、家长、成人的评价为转移而缺乏独立性;在品德情感方面,带有情景性,往往不是从品德的理性认知中产生;在品德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起伏波动性,还未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这样的情况,小学德育目标的定位应靠近学生年龄实际、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少年逐渐减少儿童时的稚气而开始具备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初步发展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鉴于这种伦理道德的萌芽,教育者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应该强调初步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领会等方面。而品德心理的动荡性则启示,所设德育目标应突出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怕困难等品质,注重培养初中生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及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年初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道德认知得到较好发展,能够独立、深刻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行;由于知识的不断加深,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富,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具有把自己的品行同未来、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理性思考。因此,这一阶段德育目标在于树立全面的、高层次的伦理道德观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其次,依据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德育目标的重心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和需要有所改变和侧重,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渐进性原则。在这种渐进性的过程中,可根据道德品质在各个方面不同的发展特点及其关键期,突出强调不同的德育目标。以伦理道德观念的掌握为例,小学阶段极少提及这一德育目标,这是因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缺乏深刻性,对他们仅从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礼仪作一些训练。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才开始要求具备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的高层次道德准则和观念。但是这两个学龄段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初中阶段仅强调这一观念的初步领会;随着道德品质的基本成熟,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则侧重树立全面的伦理道德观念。

  最后,依据品德发展的系统性特点,不同学龄段的德育目标须讲求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统一体,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系统性原则。每一品德发展阶段都围绕某个或某几个特点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小学阶段的过渡性和协调性、初中阶段的动荡性、高中阶段的成熟性。因此,同一学龄段的各个具体德育目标应相互衔接,以反映这种系统的品德特点。另外,不同品德发展的阶段又形成一个不断分化和整合的系统。这样,不同学龄段的分目标须前伸后延、承上启下,且所有的这些德育目标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总目标。

  ②品德发展机制影响德育方法的实施

  既然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那么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推进个体的这种主动建构过程上,而不是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抑或采取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虽然品德发展有其固定的顺序,但现实道德环境中的恰当引导将有助于学生的这种建构过程顺利进行。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613468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