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理论知识 >> 中医内科 >> 文章内容

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重点:黄胆

中华考试网   2017-01-13   【

  黄胆

  1各家学说:

  A《内经》早有本病的病名及主证的记载。“目黄者曰黄胆”。

  B张仲景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创制了茵陈蒿汤治黄名方。

  C罗天益《卫生宝鉴》明确了: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

  D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了治阴黄代表方“茵陈术附汤”。

  E张介宾初步认为本病发生与胆汁外溢有关。称之为“胆黄”。

  F沈金鏊认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2病证特点:目黄、身黄、尿黄。

  3病因病机:1外感、内生“湿”邪—阻塞肝胆、胆汁外溢。2他病继发—如胁痛、积证等压阻胆道、胆汁外溢。

  4病位—在脾胃-肝胆。

  5病证鉴别:

  与萎黄—无目黄与尿黄。只有身黄黄而泽。

  6辨证要点:辨阳黄、阴黄、急黄。

  1阳黄—热、实证。2阴黄—寒、虚证。3急黄—发病急骤、金黄、伤气灼阴动血闭窍。

  7病证治则:化湿、利小便。

  8病证分治:

  A湿热兼表—目睛微黄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苔薄腻脉浮弦或弦数—清热化湿佐以解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B热重于湿—身目俱黄色鲜、发热口渴或心中懊农、腹胀恶心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砂石阻胆者—大柴胡汤加金钱草、茵陈、郁金。蛔虫阻胆者—乌梅丸加茵陈、栀子。)

  C湿重于热—身目俱黄色较鲜、头身困重胸脘痞满食减恶心大便溏垢,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热盛大便不通者—大黄硝石汤)

  D胆腑郁热—身目俱黄色鲜、右上腹部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E急黄—发病急、黄疸迅速加深、色金黄,高热口渴胁痛神昏抽搐或吐血便血,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数—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先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再服犀角散。(有出血倾向者—神犀丹;热毒炽盛者—五味消毒饮;)

  F寒湿阻遏—身目俱黄晦暗、腹胀纳差神疲畏寒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腹胀胁胁隐痛肝郁脾虚者—逍遥散;胁下有积块气血两虚者—硝石矾石散。胁下有积块正气不虚者—鳖甲煎丸;脾胃虚弱者—香砂六君子汤。)

  G脾虚湿滞—身目淡黄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泻、舌淡苔薄脉濡细—健脾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或小建中汤(血虚明显者—归脾汤或加当归、地黄。)

  黄胆消退后调治:

  A湿热留恋—腹胀胁痛纳差、口干尿黄赤、苔腻脉濡数—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汤。

  B肝脾不调—脘胀纳差乏力、胁胀大便不调、舌淡苔薄脉细弦—调和肝脾—柴胡疏肝散或当归六君子汤。

  C气滞血瘀—胁下结块刺痛不舒、胁胀、舌有紫点脉涩—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9病证转归:积证、臌胀。

  10预防调护:

  1饮食:注意饮食卫生及节制、勿过食辛热甘肥、戒烟酒。。2预防服药:茵陈、板兰根、贯众等。3起居有常顺应四时变化。4病者要隔离(30-45天)消毒5病初:卧床休息、密切观察脉、黄疸、神志等变化。6慢恢复期:进食易消化有营养之饮食、适当锻炼、保持心情舒畅。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7年环球网校临床/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课程报名
    ¥7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医学实践技能精讲班
    ¥3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VIP通关班
    ¥8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套餐班招生[送内部资料]
    ¥4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培训单科精讲班招生
    ¥9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