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资讯 >> 政策大纲 >> 文章内容
  

2017年安徽省中考考试大纲公布

来源:网易新媒体  收藏本页   【 】  [ 2017年3月9日 ]

  日前,安徽省教育厅下发了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要求和安排,并随文下发了10科考试大纲。

  较往年,今年的考试适应国家和安徽省招生制度改革要求,正式定名为“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纲要以电子版发布,不再统一印制纸质版;要求各地坚持综合评价的原则,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的方式,积极实行学业考试成绩以等级来呈现结果。

  2017年安徽省考试纲要,变化最大的要数语文、思想品德和历史3科,其他各科也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此外,体育与健康应设定必考和选考项目,考试分值应不低于55分。理科实验操作考试最高分值15分,学生可在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中随机选择一项内容进行。

  语文

  2017年的考纲和2016年的考纲在编写说明、考试性质与目标、考试内容与要求、例证性试题、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五个方面都没有变化。主要的变化在优秀古诗文篇目和课外读物书目。

  >>>>例证型试题

  数学

  《2017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相比去年,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1.考试要求目标变化了2点;

  2.例证性试题由去年的47道变为今年的29道,且例证性试题29道题中有16道例题被替换,其中新增考查形式1种(一次函数实际应用的解答题)。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试要求目标变化了2点,具体如下:

  注:表中,A—了解,B—理解,C—掌握,D—运用

  解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考试要求目标由“理解”变为“掌握”,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可单独考查,也会考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或在一次、二次函数中涉及,建议学生平时多加强练习此类习题。

  >>>>例证性试题

  例证性试题29道题中有16道例题被替换,其中新增考查形式1种,具体如下:

  例6:一列快车由甲地开往乙地,一列慢车由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匀速运动.快车离乙地的路程y1(km)与行驶的时间x(h)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线段AB所示.慢车离乙地的路程 y2 (km)与行驶的时间 x 1000 (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线段OC所示.根据图象进行以下探究。

  解读信息 :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______km;

  (2)线段AB的解析式为________;

  线段OC的解析式为_________;

  问题解决:

  (3)设快、慢车之间的距离为 y (km),请直接写出 y与行驶时间 x(h)的函数关系式 。

  解读:经综合分析,今年的安徽中考在解答题中考查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的可能性较往年增大,建议学生平时多加强练习此类习题。

  英语

  《2017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附录1-4均无变化。编写说明、考试内容与要求、例证性试题和附录5有文字性调整:

  1.语言运用中对课外阅读量的词数要求由原来的“15万词”改为“15万词以上”;

  2.“附录5:词汇表” 中仅有一个单词变化,由2016年的“e-mail”变为2017年的“email”。

  >>>>编写说明

  >>>>语言运用

  解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重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英语知识运用

  阅读理解的考查内容

  解读:结合往年安徽考情,2017年阅读理解中的词义猜测题可能会考查生词、考纲词汇的拓展词,以及熟词生义。

  物理

  《2017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与2016年对比,主要变化有:

  1.编写说明、考试性质与目标、考试内容与要求变更50多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有7处,其他均是为了使语言描述更严谨、规范的修改。

  2.例证性试题题量无变化(17道),有11道例题被替换,其中新增考查形式1种(光学作图)。

  >>>>编写说明

  >>>>考试性质与目标

  >>>>考试内容与要求(最值得关注的变化)

  例证性试题

  例证性试题17道题中有11道例题被替换,其中新增考查形式1种,具体如下:

  化学

  《2017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在“编写说明、考试性质与目标、考试内容与要求、例证性试题、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五个板块均有变化,且删除了“参考试卷”。

  编写说明

  考试性质与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关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目标要求列表如下:

  1.新增的考试内容:物质的多样性(B)

  2.删除的考试内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C)

  3.变化的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与要求

  2000

  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说明: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证性试题

  题型、题量均无变化,更换例题9道:

  例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例2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考试内容与考卷形式

  思想品德

  相较于去年,《2017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最重大的变化:

  删除了1~4题纯时政的考查,改为以试题情境方式呈现国内外重大时政;

  新增考点:行为与后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共建和谐家庭。

  (一)整体变化

  (二)具体变化:(新增3处,拆分1处,表述变化12处,考试要求调整12处,删除1处)

  (3)新增了“评价类”设问:一般以某个热点事件为材料,让学生谈对该事件的评价,以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没有国旗,我们退赛。”在2016 国际钢管舞运动锦标赛上,已经进入决赛的中国钢管舞国家队五名队员因赛事组委会始终未悬挂中国国旗,集体宣布放弃决赛资格。对这一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

  A. 表明他们能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这一应尽的义务

  B. 局部利益没有服从整体利益,损害了组委会的利益

  C. 失信于人,既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D. 国家尊严受到侵犯时,坚决维护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答案】D

  考试形式与考卷结构

  历史

  《2017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相对于《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纲要》考试性质与目标无明显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删除了对安徽历史的考查,中国古代史的占比由15%增至20%。

  编写说明

  >>>>考试内容与要求

  增加:

  1.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识记)

  2.老子(识记)

  3.唐诗、宋词与明清小说(识记)

  4.长征精神(理解)

  5.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的出现(识记)

  6.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识记)

  7.三大改造(识记),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理解)

  8.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识记)

  9.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识记)

  调整:

  删除:

  1.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半坡、河姆渡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识记)

  2.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识记)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识记)

  4.宋代的社会生活(识记)

  5.元代民族关系的发展(理解)

  6.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识记)

  7.京师大学堂(识记)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识记)

  9.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识记)

  10.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识记)

  11.《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识记)

  12.学习主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3.“安徽历史”学习板块

  例证性试题

  例证性试题题量由20道减少为15道,有10道例题被替换,其中新增考查角度1种(阶段特征)。具体如下:

  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概括了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

  A. 诸侯并立争霸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统一国家建立

  D. 盛世潜伏危机

  【答案】B

  例证性试题(变化)

  考试形式与考卷结构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中的试题类型不变,内容分布有所调整,试题难度表述也有变化。

  (一)内容分布

  (二)试题难度比例

  星火教育提醒您,“解读考纲,不能只关注考试内容和要求的变化,而要追根求源,认真研读并结合安徽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深刻理解考试的性质和任务,还要反复琢磨例证性试题,理解、吃透和准确把握安徽中考命题的核心理念、思想、考点和考法,从而做到真正科学备考。”

  (1)1~4题纯时政考查改为了以试题情境方式呈现国内外重大时政,以考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重大时事政治的掌握程度和对教材知识能学以致用。热点材料类题增多的同时,学生生活情境类题有所减少,这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增了“警示类”设问:以具体违法案件或不良社会现象为材料,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

  2016 年10 月25 日,山东省单县人民法院依法对陈某利用计算机删除、修改他人高考志愿一案进行公开宣判,认定陈某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这一案例给我们带来的警示有 ( )

  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要提倡公平竞争,遵守道德和法律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应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公共生活

  A.

  B.

  C.

  D.

  【答案】C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