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真题 >> 湖北语文真题 >> 文章内容
  

2018荆门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_第2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8年8月11日 ]

  二、阅读(48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5分)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词人,身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气节为时人所重。

  (1)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描绘了自己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境遇,分别流露出少年潇洒、 、 的心境。(2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词。(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九龄,母授以《礼记》 《周易》 《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①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①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致使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奔走

  C、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规避

  D、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 稍微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A、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13、名著阅读(7分)

  “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A 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

  (1)本文段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该书作者是 ,A处的人物是 。选文中提到的“这条道路”指的是 。(3分)

  (2)“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请谈谈主人公身上吸引你的英雄品质有哪些,并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至少答出两点)(4分)

  说明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

  《说文解字》里说:“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2)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3)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4)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凭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5)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6)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

  (选自《科学24小时》2017年12期有改动)

  14、文章第(1)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分)

  15、文章第(5)段文字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列举说明。(2分)

  16、本文(2)(3)(4)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3分)

  17、一座桥,一个传奇;一座桥,一段历史。正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所说:“没有中国侨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请结合文本,概括中国桥梁的美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每空不超过七个字)(3分)

  、 、

  记叙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两张纸条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

  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絮叨起来。

  当我听见“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仍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却刹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于是,我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曾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说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扔了。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等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我在办理住院手续时不停地抱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用命令的语气对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条。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来摸去。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出院后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佝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未等我开口,母亲急慌着把他让进屋里。

  他吞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一直脱不开身……

  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打圆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走后,我不放心,悄悄跟着,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

  我没好气地说,又来一张没用的纸条?

  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换了新号。

  说完,他一瘸一拐地走向书桌,准备给我打欠条。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是,提起裤脚,坦然地说,两条假腿,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18、文章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五次变化,请根据示例进行概括。(3分)

  (1)冷淡 (2) (3) (4) (5)纠结

  19、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4分)

  (1)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

  (2)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佝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

  20、从全文看,以“两张纸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21、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将情节补充完整,你认为“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请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