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化学 >> 化学模拟题 >> 全国化学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9年中考化学模拟考试试题: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_第3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9年4月26日 ]

  二、填空题(共5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

  19.(1)归纳与比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比CO和CO2,它们的组成元素 相同 ,但它们的化学性质 不同 ,工业上CO可用来冶炼金属,是利用它的 还原 性.

  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是由于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l+3O2═2Al2O3 .

  (3)进入森林,注意防火,通常状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当森林发生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 清除可燃物 .

  考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化学性质分析解答;

  据铝与氧气反应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据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对比CO和CO2,可知它们都由碳元素、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但它们的化学性质 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工业上CO可用来冶炼金属,是利用它的 还原性;

  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是由于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3)通常状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当森林发生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答案为:(1)相同;不同;还原;

  4Al+3O2═2Al2O3;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清除可燃物.

  点评: 了解物质的性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并能结合题意灵活分析解答相关问题.

  20.某同学想研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草酸(H2C2O4)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会产生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H2C2O4

  CO↑+CO2↑+H2O于是他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结合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作用为 吸收二氧化碳 .

  当观察到D装置中出现 红色固体变黑色 现象时,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

  2Fe+3CO2 .

  (3)装置F中酒精灯的作用是 点燃一氧化碳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

  考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气体的净化(除杂);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综合实验题.

  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解答;

  依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并据其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4)一氧化碳有毒,可据其可燃性进行处理后变成无害物质再排放.

  解答: 解:(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B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是红色固体变黑色,反应的方程式是:3CO+Fe2O3

  2Fe+3CO2;

  (3)一氧化碳有毒,必须经过处理后变成无害物质再排放,酒精灯的作用是:利用其可燃性将一氧化碳点燃,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1)吸收二氧化碳;

  红色固体变黑色;3CO+Fe2O3

  2Fe+3CO2;

  (3)点燃一氧化碳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点评: 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等知识,同时要注意有毒气体不能随意排放,必须经过处理后变成无害物质再排放.

  21.一氧化碳可以从其他物质中夺氧,是常用的工业还原剂.

  (1)1个CO分子变成1个CO2分子需要得到 1 个O原子.

  1个O2分子与 2 个CO分子完全反应生成CO2.

  (3)四氧化三锰的化学式为 Mn3O4 ,1个四氧化三锰“分子”与 4 个CO分子完全反应生成Mn和CO2,高温下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3O4+4CO

  3Mn+4CO2 .

  考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1个CO分子和1个CO2分子相差1个氧原子;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一氧化碳分子和氧分子反应时的个数比;

  (3)根据物质的名称可以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四氧化三锰和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

  解答: 解:(1)1个CO分子变成1个CO2分子需要得到1个O原子;

  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

  2CO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1个O2分子与2个CO分子完全反应生成CO2; (3)四氧化三锰的化学式为Mn3O4,高温下四氧化三锰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3O4+4CO

  3Mn+4CO2,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1个四氧化三锰“分子”与 4个CO分子完全反应生成Mn和CO2.

  故答案为:

  (1)1;

  2;

  (3)Mn3O4;4;Mn3O4+4CO

  3Mn+4CO2.

  点评: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和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2.(1)根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一氧化碳可作燃料,体现了一氧化碳的 可燃 性;

  ②石墨可作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 导电 性.

  2013年6月初,我国连续发生了三起大的火灾﹣﹣中储粮林甸粮库失火、大连油罐爆炸、吉林禽业公司火灾,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到灾难生命是最宝贵的,如果未成年的你在火灾现场,你可以做的是 疏散群众(合理均可) (写一条即可)

  考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压轴实验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 (1)①根据一氧化碳可燃烧放热分析解答;

  ②石墨可作电极,是利用了其良好的导电性;

  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要首先疏散群众;并可引导人们自救:从火灾中逃生时,为防止吸入烟尘和一些有毒气体.常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并降低身子甚至匍匐前进,可以最少地吸入火场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烟尘,也可较多的获取氧气.

  解答: 解:(1)①一氧化碳可作燃料,体现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②石墨可作电极,是利用了其良好的导电性;

  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要首先疏散群众;并可引导人们自救:从火灾中逃生时,为防止吸入烟尘和一些有毒气体.常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并降低身子甚至匍匐前进,可以最少地吸入火场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烟尘,也可较多的获取氧气;

  故答案为:(1)①可燃;②导电;疏散群众(合理均可).

  点评: 本题结合实际考查了学生对一氧化碳、石墨性质的了解和应用,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会用化学眼光看物质世界,是学习化学知识后应有的素质.结合下面材料填空.

  材料: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能够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1)从化学物质类别看,CO属于 化合物 (填“单质”或“化合物”).

  从能量变化角度看,“放出大量的热”是 化学 能转化为 热能 的过程.

  (3)从应用化学用语角度,“CO燃烧”可表示为 2CO+O2

  2CO2 .

  (4)从微观变化角度,“CO燃烧”的微观模型示意图如图所示,请把下图“反应”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考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 压轴实验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根据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分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根据一氧化碳燃烧发生化学变化,释放出热量判断能力的变化;

  (3)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一氧化碳燃烧的过程;

  (4)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过程画出,要体现出原子的个数不变.

  解答: 解:(1)CO是由C、O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故答案为:化合物;

  一氧化碳燃烧发生化学变化,具有化学能;燃烧放出热量,释放出热能,故答案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3)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

  2CO2;

  (4)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过程,旧分子被破坏成原子,原子的个数和种类都不变,故画: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点评: 本题围绕一氧化碳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能力的变化、方程式的书写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等内容,都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一一作答即可.

  三、解答题(共3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

  24.一氧化碳气体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下列对一氧化碳的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填序号).

  A.组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B.性质:能燃烧

  C.用途:可以作为燃料 D.危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指出实验中能证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证据 黑色Cu0变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一条).

  考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危害考虑本题;

  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和反应生成物的现象考虑.

  解答: 解:(1)A、一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A错;

  B、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故B正确;

  C、因为一氧化碳能够燃烧所以可以做燃料,故C正确;

  D、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不能与氧气结合,而缺氧中毒,故D正确;

  故选:A.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有铜生成的现象是黑色Cu0变红色固体;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两个现象都说明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1)A; 黑色Cu0变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组成和毒性,掌握化学变化的实质.

  2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的原因是: 防止气体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 .

  实验过程中B处的现象为: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处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CO+CuO

  Cu+CO2 .

  (3)请指出本实验装置中存在的一个不足之处 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 .

  考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根据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一定要验纯,如果气体不纯会发生爆炸的知识来作答.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有污染的气体在装置的尾部必须有除去污染气体的装置,所以很容易看出该装置没有除去尾气的设计.

  解答: 解:(1)由于一氧化碳气体是可燃性气体,所以在点燃前要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使装置中的空气排净,然后再加热,防止气体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防止气体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式是:CO+CuO

  Cu+CO2;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CuO

  Cu+CO2;

  (3)通过观察可知该装置中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我们可以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

  故答案为: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

  点评: 主要考查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26.今年5月,中俄签署了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炭黑或一氧化碳.

  (1)CO具有还原性,写出其在工业上的一种具体用途 冶炼金属或炼铁或做燃料 .

  CO与CO2可以相互转化.CO2在高温下与 碳或炭黑或焦炭或C 反应生成CO.

  (3)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的原因是 CO2与H2O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生成了碳酸或H2O+CO2=H2CO3 .

  考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解答: 解:(1)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将金属氧化物还原出来,故可冶炼金属;

  CO与CO2可以相互转化.CO2在高温下与碳反应生成CO;

  (3)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故答案是:(1)冶炼金属或炼铁或做燃料;碳或炭黑或焦炭或C;(3)CO2与H2O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生成了碳酸或H2O+CO2═H2CO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间的相互转化.物质是性质决定其用途,解答好该题的关键是掌握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燃性以及其水溶液显酸性的性质.

首页 1 2 3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