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文章内容

2016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解析:第一章_第3页

   2016-09-05 10:10:15   【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 基本特征

  1.病原体(Pathogen)

  2.传染性(infectivity)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1)散发性发病(sporadic occurrence):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epidemic):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pandemic):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二、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3、症状明显期:(发病期):度过前驱期后,出现明显症状,表现原发病所特有的症状、体征

  顿挫型: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大部分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可随机进入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患者进入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机体免疫力增加,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可残余一些病理及生化改变,病原体未全清除,传染性还持续一段时间,体内抗体水平上升)

  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

  (1)发热程度:口腔温度为标准。低热:37.5~37.9度;中度发热:38~38.9度;高热:39~40.9度;超高热:体温在41度以上。

  (2)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是指病人于病程中体温上升的时期。

  2)极期:是指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一段较长时间的时期。

  3)体温下降期:是指升高的体温缓慢或快速下降的时期。

  (3)热型及其意义: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度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度,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度,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3)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4)回归热:是指高温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见于回归热等。

  5)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2、发疹水风 猩 天 麻 斑 伤

  水痘、风疹多于病程的第一日出皮疹,猩红热多余第二日,麻疹多余第三日,斑疹伤寒多余第五日、伤寒多余第六日等。

  3、毒血症状

  毒血症-病原体的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液。

  菌血症-病原体进入血液,但不出现明显症状。

  败血症-病原体不断侵入血液,在血中生长繁殖引起全身性感染及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除败血症外,病原菌在各组织、血管中引起转移性、多发性脓肿。

  (三)传染病的诊断

  (一).临床资料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 一般实验室检查

  2.病原学检查

  3.特异性抗体检测

  4.其他检查:内镜、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四)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2.病原治疗

  3.对症治疗

  4.康复治疗

  5.中医中药治疗

  (五)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患者 接触者 携带者 动物)

  报告制度

  甲类 强制 城镇2小时 农村6小时

  乙类 严格 城镇6小时 农村12小时

  丙类 监测 24小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

  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 、甲型H1N1流感

  (二).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 (严密 呼吸道 消化道 血液体液接触 昆虫 保护性)

  消毒 狭义: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

  广义: 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在内

  有疫源地和预防性消毒 方法有物理和化学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非特异性 营养 锻炼等;特异性 疫苗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123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