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临床助理医师 >> 考试辅导 >> 文章内容

2017年临床助理医师《生物化学》复习笔记:第三章酶_第4页

   2016-12-01 10:15:09   【

  第四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和影响此速率的各种因素的科学。

  一、酶反应速度的测量

  反应的速率也称速度(velocity),是以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来表示。测定酶反应速度时,一般要求非常高的底物浓度以使实验测定的起始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以产物的生成量对时间作图,绘制反应过程曲线,不同时间的反应速度就是时间为不同值时曲线的斜率。通常采用反应的初速度Vo,即以零时点为起点作一与曲线的线性部分相切的直线,这一直线的斜率即等于Vo,这可以避免底物浓度因被消耗而相对降低以及反应物堆积等因素对反应速度的抑制作用。(产物出现的速率或底物消失速率可根据特殊波长下吸收光的变化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当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时,体系中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而只变动所要研究的因素。

  当底物浓度远大于酶浓度时,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的变化成正比。

  三、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米-曼氏方程式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根据中间产物学说进行数学推导,得出V与[S]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1925年Briggs和Haldane提出稳态理论,对米氏方程做了一项重要的修正。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呈双曲线。当底物浓度较低时,V与[S]呈正比关系(一级反应);随着[S]的增高,V的增加逐步减慢(混合级反应);增到一定程度,V不再增加而是趋于稳定(零级反应)。

  当[S]<< Km 时,v = Vmax [S] /Km,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当[S]>> Km 时 ,v≌Vmax,反应速度达到最大速度,再增加[S]也不影响V。

  (二)Km的意义

  1.当V/v =2时, Km =[S] , Km是反应速率v等于最大速率V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为摩尔/升(mol/L)。

  2.Km =K2+K3/K1,当K2>> K3时,Km值可用来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3.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只与酶的结构和酶所催化的底物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Km和Vmax可用图解法根据实验数据测出。通过测定在不同底物浓度下的Vo,再用1/Vo对1/[S]的双倒数作图,又称Lineweaver-BurK作图法,即取米氏方程式倒数形式。

  四、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力,酶表现最大活力时的pH称为酶的最适pH。最适pH的微小偏离可使酶活性部位的基团离子化发生变化而降低酶的活性,较大偏离时,维护酶三维结构的许多非共价键受到干扰,导致酶蛋白的变性。

  酶的最适pH不是固定的常数,受酶的纯度、底物的种类和浓度、缓冲液的种类和浓度等的影响。一般酶的最适pH在4~8之间,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多在4.5~6.5,而动物体内的最适pH多在6.5~8,多在6.8左右。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最适pH为1.9,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8.1, 肝精氨酸酶的最适pH为9.0。Vo对pH的关系图形是钟形曲线。

  五、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温度对Vo关系的图形是一条曲线,它可清楚地表示出最适温度。多数哺乳动物的酶最适温度在37℃左右,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50~60℃。也有些微生物的酶适应在高温或低温下工作。温度从两方面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是升高温度提高反应速率和酶遇热易变性失活两个相反效应间的平衡。

  六、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凡能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activator)。必需激活剂常是金属离子,如Mg2+、K+、Mn2+等, Mg2+是多种激酶和合成酶的必需激活剂;非必需激活剂是有机化合物和Cl-等,如胆汁酸盐是胰脂肪酶,Cl-是唾液淀粉酶的非必需激活剂。

  七、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使酶活性下降而不导致酶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抑制剂作用有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两类。以可逆抑制最为重要。

  (一) 不可逆抑制作用

  这类抑制剂通常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失活,一般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去除。这类抑制作用可用某些药物解毒,使酶恢复活性。如农药敌百虫、敌敌畏、1059等有机磷化合物能特异地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羟基结合,使酶失活,导致乙酰胆碱不能水解而积存。迷走神经兴奋呈现中毒状态。解磷定(PAM)可解除有机磷化合物对羟基酶的抑制作用,显然这类解毒药物和有机磷农药结合的强度大于和酶结合。重金属盐引起的巯基酶中毒,可用络合剂或加入其他过量的巯基化合物,如二巯基丙醇(BAL)来解毒。

  (二) 可逆抑制作用

  这类抑制剂通常以非共价键与酶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失活,采用透析、超滤的方法可去除抑制剂,恢复酶活性。可逆抑制有竞争、非竞争、反竞争3种类型,以竞争性抑制研究的最多。三种作用的共同点是因Km和Vmax值的变化导致酶促反应初速度下降。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类似,且在酶的同一部位(活性中心)和酶结合,仅在加大底物浓度时才逐渐抵消,显然Km值要增加,Vmax不变。非竞争性抑制剂不直接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同时和二者结合生成的中间产物是三元复合物,也无正常产物生成,所以Km不变,而Vmax减小。反竞争抑制剂促进酶与底物的结合,形成的三元复合物也不能形成正常产物,所以Km变小,Vmax也变小。

  药物是酶的抑制剂。竞争性抑制原理应用范例是磺胺药的研制。磺胺药和细菌合成叶酸所需的对氨基苯甲酸仅一个碳原子之别(变成了S),使细菌的叶酸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菌的核苷酸合成受阻而死亡。而人以摄入叶酸为主,故磺胺药对人的核酸合成无影响。

12345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