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统计师 >> 行业知识 >> 行业要闻 >> 文章内容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八

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2018年12月25日]  【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八:城镇化进程加快 统筹城乡互动共进

  改革开放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人口加快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城乡统筹加快推进,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加快融合,区域增长极进一步显现;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县域城镇加快崛起,综合竞争实力明显提高,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健康发展阶段。

  一、人口城镇化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人口受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约束,人口流动受限,城镇化发展动力单一,城镇化进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到1978年全省城镇化率只有17.80%。

  1978-1990年,全省城镇化进入恢复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经济迅猛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城镇建设步伐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农村两步改革的成功,使农村工业化、非农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加之城镇建制标准降低和实行市管县制度,城镇个数和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到199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7.3%,比1978年提高9.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6.9%,是常住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

  进入90年代后,随着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加快,大量新兴小城镇组成的“工业化地区”有力促进城镇发展,对城镇化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城镇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7.30%上升至2000年的38.15%,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

  21世纪元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把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确立了未来十年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的目标,随后又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发展原则,积极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全省城镇化发展实现新突破。2001-200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9.00%提高至45.00%,保持稳步提高态势。2006-2010年,全省把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城镇化战略的重点,更加注重城镇内涵建设,常住城镇化率提升幅度由快趋缓,2010年为49.71%。

  2011年,山东与全国同步实现城乡人口过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95%,比201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初步进入城市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四化”同步目标,山东城镇化再次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58%,五年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连续三年赶超其他省的历史性突破,是城镇化发展历史最好时期。

  从城镇化发展水平看,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保持稳步快速提升态势,25个年份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1个百分点,8个年份处于0.5-1.0个百分点,6个年份低于0.5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展主要特征

  (一)城镇化发展动力呈现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城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日趋多元化,政府调控、服务业发展、产业结构演进、技术进步、对外贸易、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等均成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推动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动力保障。

  (二)城市集群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城镇化发展以规模扩大为主,依赖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域的流动。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城市个数仅为10个,与改革开放前一致,镇的个数为97个。

  1983-2000年,据点式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流,全省城市个数增至48个,镇个数增长6.3倍,市镇新增数量明显快于城镇人口的增长。2000年后,城市个数保持不变,镇个数由1351个减至2017年的1118个,城镇集群发展成为主要模式,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为山东未来获取城镇化发展新优势,汲取发展红利提供了空间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城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全省城镇化基本实现由规模向规模质量并举的重大转变。2017年,随着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一二三”到实现“三二一”的重大飞跃,非农产业就业水平显著提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由1978年的20.8%提升到71.8%,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与城镇人口的同步增长。构成城镇化质量指数的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六大要素指数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质量持续上升态势进一步凸显。

  (四)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完善。

  改革开放40年来,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持续优化。2017年,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39.5亿元,是1978年的6100多倍;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7.0平方米,是1978年的7.7倍。2016年,县域用水人口达1870.8万人,50个县市的用水普及率达到100%,99%的县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县域用气人口达1835.57万人,29个县市用气普及率达到100%,九成以上县市的燃气普及率达90%以上,全省拥有卫生机构数77050个,近为1978的10倍;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54.3万张,近为1978年的5倍。

  (五)城镇化发展布局协调性逐步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壮大,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支撑、以小城镇为基础,规模结构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2017年,设市城市数量由1982年的10个增加到44个;小城镇由97个增加到1106个。城区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达到7个,过50万的城市12个,小城市81个,小城镇1096个,农村新型社区3803个。城镇常住人口中,约40%分布在主城区,30%分布在县城,30%分布在小城镇镇区,分布相对均衡。

  以往城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显著改善。1990-200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9.9个百分点,西、南部6市(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提高12.1个百分点,两者差距由29.0个百分点缩小到26.8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为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全省制定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三个战略”区域发展思路,东部立足于强化功能,西部跨越式赶上的良好局面开始形成,东西部互联互动,城镇化差距逐步缩小。2017年,西、南部6市城镇化率提升幅度均超过全省,其中济宁、聊城、菏泽城镇化率提升幅度分别为2.50、2.35、2.23个百分点,分列全省第1、2、5位。与东部6市(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差距缩小为11个百分点。

  (六)小城镇发展突飞猛进。

  作为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的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1990-2000年,镇个数增长近1倍,小城镇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18.4%,提高8.9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省提升幅度。2003年,省委、省政府在广饶县大王镇召开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小城镇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期。到2006年,全省城市建成区以外镇区总人口1166.0万人,镇均8362人,远高于全国(2925人)。2016年,全省建制镇镇区总人口达1670.1万人,占城镇人口的29.75%。人口城镇化率(镇区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30.02%,镇区平均人口达15101人,其中广饶县大王镇、兰山区义堂镇镇区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达到小城市的规模水平。291个建制镇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为人口净流入地,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省1300万流动人口中,在县内流动的占到50%以上;全省一半以上城镇人口分布在县镇层级,人口就近转移、就地城镇化的现象日益明显。

  (七)城乡一体发展明显提速。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明显提速。2012年以来,农民收入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倍差由2.73倍降至2.44倍,12市农民人均消费增幅高于城镇。在全国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失业登记制度。农村“七改”工程顺利推进,村镇建设投资年均增长2%;城乡环卫一体化稳步提升,群众满意度96.0%,为历史最高时期。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全省应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继续积极、有序、全面、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在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中等城市扩容、积极稳妥发展小城镇的同时,强化规划管理引领,灵活机制;加快推进产业新型升级,强化动力;实施创新驱动,迸发活力;坚持绿色发展,做美生态,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责编:zp032348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