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模拟试题 >> 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练习(九)

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练习(九)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20年10月26日 ]  【

  一、单项选择题

  1. A【解析】1632 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 C【解析】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 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3. A【解析】公元前 5 世纪时,古希腊出现了第一批职业教师,他们是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智者派,开始了对教学的探索。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苏格拉底,他重视知识与美德的教学。 在教学中,他并不把真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 这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之为“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

  4. A【解析】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指导修养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 C【解析】一名调皮的学生屡次扰乱课堂,教师请其站到教室后面,教师运用了惩罚。 惩罚使用在学生出现不当行为之后,目的在于否定他的行为,制止他再度表现该类行为。

  6. B【解析】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生用列课文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促进学习,这里所教的学习策略是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就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组织过的材料不仅有利于材料的识记和提取,而且也有效地加强与提高对材料的理解与表达。 常用的组织策略:(1)列提纲;(2) 利用图形:①系统结构图,②流程图,③模式图或模型示意图,④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①一览表,②双向表。 (4)PQ4R 方法。

  7. A【解析】当我们看完电影走到大街上,明亮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过一会儿就感觉自如了,这种现象是明适应。 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和感受性提高的明适应。

  8. B【解析】一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画概念地图的方法后,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生物学习中,这是一种一般迁移。 一般迁移是基本原理、规则、方法、策略和态度的迁移。

  9. D【解析】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制”。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 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到大学堂需要 21 年,至通儒院需要 26 年。 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10. C【解析】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 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11. B【解析】实验法在自然科学中被广泛地采用,也是教育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教育学中所使用的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为了与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相区别,可以叫做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和循环实验法三种。

  12. C【解析】l958 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 “两个必须”是指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3. D【解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的是德育的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要求是:(1)尊重和信赖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

  14. D【解析】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气质实际上是指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出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影响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那些层面。

  15. B【解析】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环境因素的教育意义。

  16. D【解析】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17. 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育的发展。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以美育代宗教”,提出美育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主张弃宗教代之美育,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

  18. A【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9. C【解析】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成立于 1862 年的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这一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

  20. C【解析】艺术小组是小组活动的其中一种分组,包括文学组、音乐组、美术组、舞蹈组等。

  21. 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方法含义的理解。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相观而善”“相互切磋”的过程就是为解决某个问题,彼此发表见解、观点,最后达成统一的过程,符合讨论法的含义。

  二、辨析题

  22. ✕【解析】负强化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惟考虑到惩罚的目的时,奖励的目的只有积极性的一面,而惩罚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的消极目的之外,另外带有使受惩罚者知错能改的积极目的。 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

  23. ✕【解析】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1)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24. √【解析】杜威的教学过程思想:他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 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 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杜威深刻地批判了旧教育的主要特点:“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 杜威反对设置广泛的课程。 杜威将探究的反省思维活动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处于令人不安和困惑的情况,检查自己的目的和困难;(2)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3)通过观察、搜集事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5)通过实验,验证或者修改假设,形成结论。

  上述阶段被简明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人称五步教学法。 杜威的现代教学理论于20 世纪初在许多国家风靡一时,有划时代影响。

  25. ✕【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文学教育和其他各种审美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一种艺术活动技能,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种形式。

  三、简答题

  26. 【参考答案】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处于由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时期,这种状态决定了他们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既有儿童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成人的某些特征。

  (1)情绪、情感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 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高亢而热烈,他们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甚至会由于一时的冲动而不顾一切。 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

  (2)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 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优缺点都十分敏感。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有一种优越感。 有时又常常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担心,所以在情绪、情感方面常常表现不稳定,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则。 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情绪的产生有复杂的心理原因。他们对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情绪特别敏感,对情绪的理解也较为准确,对直接引起情绪的事情反应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渐渐会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4)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 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到内部自我调节的过程。当遇到情绪困扰时,能够应用有效的手段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中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高中学生,其情感表露越来越带有文饰、内隐和曲折的性质。

  27. 【参考答案】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三种,这三种目标必须有机结合,才能使整个班级处于不断前进的状态。 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及远、逐步提高。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一方面,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广泛采取学生的意见,使他们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一致;另一方面,要采取各种具体措施促进目标的实现,如各种激励或奖励措施。 这样,目标的实现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就变成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选拔出热心为集体服务、团结同学并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其次,教师应该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既要鼓励积极分子独立开展工作,又要创造机会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尽量在同学面前树立和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任何活动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相应秩序的保障,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纪律。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 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就不要轻易去改变它。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适当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对秩序建立前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比较和对照,从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和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教师可通过讲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面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28. 【参考答案】必修课程及其特点。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必修课程还可分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29. 【参考答案】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 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

  (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 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厌烦、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 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

  (6)建立家校联系。 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 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 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

  四、材料分析题

  30. 【参考答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过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够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起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丰富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应有的肯定,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得到基本的保证。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越主动,积极,就越具有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也越好。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3)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只要服从教师,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的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而是应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31. 【参考答案】(1)不正确。 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 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将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12
责编:yuanyijing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