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统考地区

省考地区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模拟试题 >> 19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

2019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四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04月01日 ]  【
辨析题(每题8分)

  22.

  情绪等同于情感。

  答案:

  情绪等同于情感。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表现为:①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②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解析:

  23.

  运用复式教学时,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答案:

  运用复式教学时,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复式教学保持了班级授课制的一切本质特征,与班级授课制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巧妙地同时安排几个年级学生的活动。复式教学组织得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

  解析:

  24.

  学生对善恶美丑有了分别,说明学生具有了品德情感。

  答案:

  学生对善恶美丑有了分别,说明学生具有了品德情感。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学生对善恶美丑有了分别,说明学生对善恶美丑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辨别出善恶美丑,这属于品德认识,而非品德情感。

  解析:

  25.

  高原现象表明动作技能的掌握已临近学生身心的发展的极限。

  答案:

  高原现象表明动作技能的掌握已临近学生身心的发展的极限。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并非是不能再进步的代名词,只要突破这一关,学习者获得的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创造性的成果也往往发生在高原期之后。

  解析:

  简答题(每题10分)

  26.

  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点。

  答案:

  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点。

  (1)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系统传承;

  (2)从学生角度讲,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实现智力的充分发展;

  (3)从教学角度讲,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容易组织,也容易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4)从国家角度讲,在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和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解析:

  27.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

  答案: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用以解释新信息,并最终建构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

  (2)社会互动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虽然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学习者是一个人在进行学习,但是他在学习中采用的学习材料、学习用具以及学习环境等都是属于社会的,是集体经验的累积。

  (3)学习的情境性主要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的。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知识才能真正被理解。

  因此,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并形成相应的知识。

  解析:

  28.

  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答案:

  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4)学生年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解析:

  29.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答案: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

  ①运用先入为主的策略,事先预防课堂问题行为;②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2)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①控制策略。②矫正策略。第一,熟悉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第二,遵循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第三,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程序;第四,有一些课堂问题行为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处理和矫正,教师应协助心理辅导教师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帮助。

  解析:

  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

  30.

  初二年级(1)班的张亮是个问题学生,他成绩不好,经常与同学打架,抢同学东西,有时从同学背后推一把,有时甚至追着同学打。作为班主任,你请来了张亮的父亲说明情况,不料,张亮的父亲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说他的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转脸又对其他的老师说他的儿子这是在保护自己,免受别人欺负。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8分)

  (2)作为班主任,请设计张亮问题的解决方案。(10分)

  答案:

  (1)材料中学生张亮的各种不良问题行为,以及其父亲的纵容态度,暴露出其放纵型的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爰,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蛮横无理、胡闹等。

  (2)班主任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改善张亮的人际关系,消除其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②保护张亮的自尊心,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③讲究谈话艺术,提高张亮的道德认知;

  ④锻炼张亮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⑤注重张亮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对其进行专门的针对性教育。

  另外,班主任要与张亮的父亲多沟通其家庭教养方式,引导其转变放纵型为民主型。

  解析:

  31.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老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其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答案:

  (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介绍2019年教师资格证最新备考资料,业内师资授课,考点把握,送考前密训资料,高含金量模拟题库,点击查看>>考试欢迎加入:QQ群号:538732061教师资格考试报名

 抑或  扫码进群

  赶紧扫描下面二维码!!!

12
责编:LJM456888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