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小学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模拟试题 >> 2020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练习(十四)

2020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练习(十四)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20年11月30日 ]  【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汉字的笔顺是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律,“个”的正确笔顺是先写左右两个点,再写竖。

  2.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拼音、笔画和造字法,b、p、m、f属于声母;酷爱的拼音应写为(kù’ài);从造字法上看,“从”属于会意字。

  3.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法和标点符号,当列举的各项和省略的部分共同充当某一词语的修饰限制成分时,省略部分只能用“等”或“等等”表示,不能用省略号。

  4.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数学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5.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数学知识。小数是特殊形式的分数。但是不能说小数就是分数。

  6.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这四个选项中只有A是正确的,选项B、C、D都是错误的。其他选项正确的说法是,“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选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选自高适的《别董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选自李白的《贝曾汪伦》。

  7.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数学知识。整除可以说是除尽,但除尽就不能说一定叫整除。例如:1÷5=0.2,叫除尽,但不叫整除,因为商是小数。又如:10÷3=3……1,既不叫整除,也不叫除尽(因为余数不为零)。

  8.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英语知识。现在分词(动名词)构成规则是一般直接加“ing”;以不发音的“e”结尾,去“e”加“ing”;以重读闭音节结尾的词,如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需要双写这个字母再加“ing”。

  9.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英语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1978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其中规定,有条件的学校外语课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开设,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外语课从初中一年级开始。

  10.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知识。课程标准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小学阶段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还为了解决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相关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徐老师的教学真正遵循了教学的启发原则。

  (2)真正的启发原则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后,未获得最终答案前的一段暂时的心理空白,这段心理空白时期是最好的启发时机。由于每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考所需的时间,也不可能同步。徐老师的教学很好地遵循了启发原则,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努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知识记忆和运用的效果;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在老师无声的等待中学生学会了内在的自我肯定,培养和增强了自信心。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运用,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析见“答案要点”。

  2.【答案要点】

  (1)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辩论的方法。这种组织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辩论的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

  (2)教师在使用辩论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有效的引导,缺乏有效的组织策略,最终使学生的结论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运用,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析见“答案要点”。

  三、教学设计题

  【答案要点】

  一、学习目标分析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组课文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次活动的主旨是通过学生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者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哪些启示,想发明什么。

  活动目标:

  1.了解人类利用自然启示发明创造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访问、搜索资料、收集整理)获取知识,了解某一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的偏向有所不同,搜集资料的能力也不同。所以老师首先要带领大家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再通过发明创造来造福人类,如:看到鱼在水中自由沉浮,人类发明了潜水艇;看到蝙蝠,人类发明了雷达……通过许多事例,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自然的愿望。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1.通过搜索、访问了解相关受到大自然启示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分类整理资料。

  4.观察大自然,总结得出的启示。

  四、教学设计活动

  (一)主题确定,方法指导

  1.展示搜集到的人类发明创造的图片资料,有感情地阅读相关资料。

  师:从你搜集的资料中,你想到点什么?

  生:只要留心观察大自然,就会有收获。

  生:发明创造来自大自然。

  生:有了启示,我们还需要认真钻研,努力探索,才可能为人类造福。

  2.引出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3.方法交流。

  师:谈谈你是怎样搜集到这些资料的?

  生1:自己上网搜索。

  生2:与家长交流而记录下来的。

  生3: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图片,音像资料)。

  (二)资料整理阶段

  1.文字资料

  生1:我搜集到有关鲁班造斧的文字资料,了解到鲁班被锯齿草木划伤了手而造斧的过程,给早期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现在,我把这个资料整理后制成了一个小册子,方便大家翻阅。

  生2:我搜集到英国莱特兄弟发明蒸汽轮机的资料,现在,我可以大体说说他们是如何得到启示,从而创造蒸汽轮机的……

  2.图片资料

  有斧头、飞机、雷达、望远镜、防毒面具、显微镜……

  3.学生相互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4.谈谈自己在大自然中观察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想发明什么?

  (1)各抒己见观察到的现象。

  (2)得到什么启示?

  (3)想发明什么?

  (三)总结:提示、口语交际、习作

  组织学生在学习园地上展示,在口语交际中交流,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五、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不但给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还是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探索自然的一个平台,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本次活动让学生在搜索、访问等实践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激起了他们创造的欲望,树立了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是“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解析见“教学设计活动”。

12
责编:yuanyijing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