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小学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模拟试题 >> 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7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试题(二)_第3页

来源:考试网  [ 2017年05月18日 ]  【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包括: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示范、讲解是技能训练的第一步.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调节动作的执行。一般来说,教师的示范要注意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的结合,并且注意示范时速度的控制。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灵活性都会逐步提高。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反馈是指在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后,据此对其学习方法、计划和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反馈对技能的顺利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参考答案】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23.【参考答案】

  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对中等生的教育应注意:

  (1)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

  (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3)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小组合作学习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也只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

  材料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贴近学习实际的、有选择性、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思考价值的任务。并不是如材料中老师或学生随意制订的一个问题或任务。

  其次.材料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前后座位的同学组合,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冷场或过热场面的时候,要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第四,讨论结束后请固定学生发言,也未曾注意让小组学习中的每个成员机会均等地参与,许多学生知识处于“旁观”“旁听”的地位,并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学生发言用“我认为”“我觉得”,表明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了合作意识。

  (2)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25.【参考答案】

  优点:上述片段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搭起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了多元对话的过程。

  缺点:片段中教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是大力赞赏,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以上片段中,后三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已经偏离了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这些只是乌鸦的几个小缺点,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是非不分。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①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②描写中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③用词准确,表达合理。

  (2)教学重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掌握生动准确地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3)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待学习方法、任务

  出示自学提纲:

  1.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个方面?

  2.逐段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写霞光、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二、点名读全文。回忆课文内容

  1.点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2.课文写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内容?(板书:霞光、颜色、形状)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个方面?

  (明确: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板书:变化多、变化快)

  2.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

  点名读.提问:

  (1)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只回答出“傍晚时的火烧云”不确切,应根据“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回答出“夏天傍晚时的火烧云”。

  (2)课文哪里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读出颜色变化多、变化快的词语,知道是通过傍晚阳光透过云层照到人或动物身上呈现出色彩来写的。

  (3)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霞光的变化多、变化快。

  不强求一致,符合要求即可。(板书:五光十色、变化异常)

  (4)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语气要轻快活泼。

  3.总结学习方法,指导自学交流第二段课文

  提问:我们是怎样学习“霞光”一段的?

  先读文,再勾划重点词句,用一个词概括,最后朗读,进一步体会。

  运用学习第一段课文的方法,学习写“颜色变化”部分内容。学习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重点、难点。

  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先讲了什么?(先讲火烧云从西烧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了天空一片红艳。)

  出示句子、推敲词语: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里的“烧”可以换成什么字?比较一下为什么在这里用“烧”字?

  可以用“红”字代替,但用“烧”字更为准确。原因:(1)与文题照应;(2)“烧”字表动态,给人以动感,而“红”字则不能;(3)如果用“红”和“红彤彤”重复;(4)和后面“着了火”呼应。

  有感情地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接着写了什么?(再讲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学生通过对“这地方的火烧云……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子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表示颜色词语的推敲,知道准确地写出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最后讲了什么?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色彩斑斓,变幻莫测)

  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调的轻快流畅。

  4.引导学生领悟写“形状”变化的内容。

  作者是怎样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作者把火烧云想象成各种动物,先写它出现,再写样子,最后写它变模糊了,看不到了。)

  引读:(边引读边投影演示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师:一会儿.天空出现——

  生:一匹马。

  师:马的样子——

  生:……

  写狗和狮子的段也如此引读,读中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5.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恍恍惚惚”以及“恍恍惚惚”的原因,体会作者写出的逼真的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实感受。

  能用一个词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无比。

  6.总结、扩展。

  (1)点名读全文,谈学完课文的总体收获。

  (2)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写法,写一种自然景色。

  27.【参考答案】

  (1)数感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充分结合现实情境开展教学。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出示不同商品的价签,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2.50元和2.5元有什么关系?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对小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

  其次,让学生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

  这对于学生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用米尺测量一下教师讲台的高度和课桌的高度。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像这样,通过多种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感悟数,丰富自己的数感经验。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中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增强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3)导入环节

  ①出示问题,动手操作

  问题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问题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问题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②联系生活,引出主题

  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③引导思维,揭示课题

  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28.【参考答案】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起跳腿和摆动腿,双腿依次过杆。

  教学难点: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跨越式跳高的技术要领和安全练习的方法,通过学习,85%的学生能采用规范跨越式跳高技术跳过一定高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以及对同伴练习的观察与讨论,能进一步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通过练习手段的变换,较好地把跨越式跳高融人游戏中,激发练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效地促进对跨越式跳高技术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运动兴趣;增强协作精神和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自信心,体验学会技能时的喜悦。

  (3)①首先,请同学们轮流传阅一下跨越式跳高的动作分解图,接着教师给大家做动作示范。示范动作时,请同学们认真看教师助跑的方向和腾空过杆时的空中动作。

  ②跨越式跳高的辅助性练习。

  教师示范并提出要求.介绍辅助练习的方法。同学们5人一组自主结合进行跨越式跳高的辅助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帮助,相互指导。

  a.原地单、双脚交叉跳。

  模仿两腿依次过杆的练习,此时的杆用橡皮筋代替,同时要注意橡皮筋要低。

  b原地左右练习跨越竹竿。

  ③学习过杆动作。

  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5人一组自主结合进行过杆动作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帮助,相互指导。在练习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过杆才能做到臀部不坐杆。小组讨论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④完整动作的练习。

  教师示范,请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自主分组练习。

  ⑤学生分成六组,进行无杆练习,但此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要高,同时保证动作的质量,同学之间相互纠错,小组向老师汇报小组内的主要问题。

  ⑥巩固提高。

  通过“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巩固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基础,自主分组,尝试跨越横杆,起跳高度自定,部分同学可用橡皮筋代替杆或过斜杆来完成游戏。

123
责编:3540278745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