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面试 >> 真题 >> 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一批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8年06月03日 ]  【

  【参考答案】

  《华南虎》一诗写于1973年6月,展示的是“十年动乱”的特定时空。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生灵的年代。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诗人把充满哲理的思索和充满激情的想象,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影印到处于困厄之中的华南虎身上,控诉了制造苦难历史的十年浩动,嘲讽了冷漠与麻木的“围观者”,颂赞了顽强的生命,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炽热的情感。

  2.回想刚刚的教学过程,进行下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整体来看,这节课大体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完成。因此我的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问题的设计也很精炼。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依旧注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

  同时,本篇课文属于诗歌教学,因此格外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此外,课堂中,也没有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新课教学,赏析诗歌

  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教师朗读指导。

  2.整体感知

  ①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评价一下华南虎吗?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 )的老虎。

  明确: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明确: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如: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学生可各抒己见)

  2.理解象征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尊严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四)探究主旨,情感升华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答辩题目解析】

  1.能介绍一下《华南虎》的创作背景吗?

  【参考答案】

  《华南虎》一诗写于1973年6月,展示的是“十年动乱”的特定时空。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生灵的年代。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诗人把充满哲理的思索和充满激情的想象,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影印到处于困厄之中的华南虎身上,控诉了制造苦难历史的十年浩动,嘲讽了冷漠与麻木的“围观者”,颂赞了顽强的生命,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炽热的情感。

  2.回想刚刚的教学过程,进行下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整体来看,这节课大体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完成。因此我的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问题的设计也很精炼。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依旧注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

  同时,本篇课文属于诗歌教学,因此格外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此外,课堂中,也没有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2.大家谈谈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3.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那么有谁知道这段音乐是在什么背景下,由谁创作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诵读课文,读出情感

  1.学习这首诗歌,首先要学会朗读,学会像诗人一样对我们民族的伟大的母亲--黄河热情地歌颂!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明确:①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②时代背景的把握,对诗词语言的品味,调节自己的感情。

  2.全班齐读。

  带着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和刚才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来朗读课文。读出对黄河的景仰之情,赞美之情。

  3.学生自由读,指定范围推荐代表读,读后自评,互评。六人小组同学合作朗诵。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表扬。

  (三)深入研读,品析课文

  1.思考回答,通过读诗歌①你读懂了什么?②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独立思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学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2.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两部分。第一段是朗诵词,写了民族的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序曲,引出下文的主体内容——颂黄河。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3.师生“望黄河”

  (1)第一段说黄河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第二段中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找一找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2)这部分描写性的内容如果由文中一个字、一个动词来领起,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明确:滚滚、奔向(奔腾),惊淘澎湃、万丈狂澜(狂放)宛转、九曲连环(曲折)劈成(力量)等。

  4.师生“颂黄河”

  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欣赏“颂黄河”部分。

  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有没有表示分层的提示性的句子?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分享。

  明确:分三方面,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养育炎黄子孙。

  黄河是民族的发祥地,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特征——保卫神圣国土。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

  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民族。指出黄河的象征意义——激励民族。

  5.尾声

  最后一段是尾声,诗人发出了怎样的心声?

  明确:序曲中写了黄河的精神,尾声中写了要学习黄河的精神,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以激发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配乐朗诵,合作交流。

  学生齐读诗歌,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这首诗歌让我最欣赏的是_____;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_____;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_____;读了这首诗歌,我有这样的疑问_____。

  (五)小结作业

  小结: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民族已经走向强大。但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上网查找搜集有关黄河、《黄河大合唱》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和家人一起欣赏咏唱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答辩题目解析】

  1.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作者是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无比热爱和崇敬的思想感情,但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母亲河的思想感情。而是借此抒发对全中国全民族的思想感情。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以及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誓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信念。

  2.在教学中,你选择的是直接分析课文内容及其情感,如果在分析课文前增加一个了解黄河的环节,你该如何设置?

  【参考答案】

  由于试讲时间有限,所以我的课程设想是偏重在文章内容,尤其是情感的传达上面。在真实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黄河的了解较少,是一定会对黄河进行相关介绍的。

  我会设计一个“黄河知识知多少”的活动,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地势、作用等知识,从而理解黄河的精神。学生可以翻阅各种资料,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带着已有的学习目标,发挥最高的学习热情,丰富知识积累,也为教学打好基础,这样将课内外知识有机联系、链接的方法正好体现了新课标的特点。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名家范读音频,学生跟读,标注语音。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教师讲解重点字词。

  (1)户:门。

  (2)欣然:高兴的样子。

  (3)行:散步。

  (4)念:考虑,想到。

  (5)盖:原来是。

  3.学生齐读全文,疏通文章大意,思考:文章描写了什么景色?写了哪些人?(月色;苏轼,张怀民)

  (三)深入研读

  1.小组讨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文中有关景色描写的句子,这景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自由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用第一人称将本文扩写成现代文。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觉得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1)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进而体会到文章的内容及蕴涵的道理,并通过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也会受到情感熏陶,并获得思维的启迪,从而享受审美是乐趣。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2)要注意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由于本文浅显易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较易把握,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3)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有较大积极意义。

  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谓吃力不讨好,本文的教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解。否则,课堂不可能如此活跃,学生解题以及思想上的闪光点也不可能让我们捕捉到,更说不上发扬了。

  2.你如何引导学生朗读并感悟本文的情感目标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重点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法,主要分成三个板块进行:

  (1)动口朗读感知内容,通过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动心细读互说译文,要求学生在自读中既要动口又要动心,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字词句的意思,小组内互译课文。老师抽查学习效果并作点拨。

  (3)动情精读,析说文句。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是动情,要读出课文的轻重缓急,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思考并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走进文本内容。

  来源:考生回忆

12
责编:balabala123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