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统考地区

省考地区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面试 >> 模拟试题 >> 中学面试 >>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回答四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回答四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05月11日 ]  【

 

  1. 有人说,教师要分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一桶水,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发挥引导作用,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但扮好这一角色需要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适时地驾御课堂。在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并只能从这“一桶水”中不断地向学生的碗中倒水,而最终学生得到的充其量就是教师的这“一桶水”,况且教师这桶水仍然是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几年前获取的“陈水”,学生需要的这碗水也远非教师的这桶水所能给予满足的。因此,课堂上教师唯有一味地讲解传授,避免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课堂难免沉闷。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被弗莱雷形象地称为“储蓄式教育”,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师生之间的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未来的他们只能成为被动的没有创造力的劳动者。

  学生一旦不依赖老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有自信。越自信,越强大;越强大,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焕发出极大的潜力。

  “一泉水”与教师读书活动

  教师要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必须更新思想,摒弃“一桶水”观念,走下师坛,不断汲取知识,与学生共同进步,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首先,读书是更新观念的有效途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当前正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阶段。

  其次,书本是更新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知识大多是几十年前由老师传授的,而今面临知识爆炸,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最好老师是“书本”。教师要多读一些自己专业、学科知识的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本学科知识发展现状,了解各方面有益信息,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在课堂上有底气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在对话中提升自我,在互动中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教师的这桶水才能变成一泉活水。

  教师切莫满足于有“一桶水”,应该确立: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泉水的思想。这一眼源源不断的泉水,必将成为助推当前教学改革的动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2. 当学生被科任老师误解而与他发生冲突时,你作为班主任该如何处理,为什么?

  作为班主任要十分注意协调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 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领导者,也是班级工作的核心,他们与任课教师相比,在学生们心目中的位置往往是有区别的,有些学生惧怕班主任,对班主任的话听之任之,而对任课教师却不屑一顾,所以课堂教学中会有许多学生因违反课堂纪律而与任课教师发生矛盾,这既影响了任课教师的上课情绪,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每一个学期开始时班主任要利用班会向同学们介绍每一个任课教师,要着重强调任课教师的优点、特点,使学生们在思想感情上能先接受每一个任课教师。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要让同学们接受自己,也要让同学接受每一个任课教师,同学们能在思想感情上先接受任课教师,这就使每一个老师更快地进入角色。

  二 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学生的信息。

  作为一名班主任做好这一点非常重要。班主任一定要把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使其能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任课老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所上的课的反映是非常重要的,这不致于使一些在教学方法上偏差的教师走得太远。

  三 正确处理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个别学生在课上与任课教师发生矛盾是很常见的,班主任对这一类问题的发生一定要冷静,耐心地听取任课教师的陈述和意见,要设身处地的理解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公平公正的处理,既要考虑学生的自尊心也要考虑教师的威信。

  四 认真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建议。

  学生在班主任面前的表现与在任课教师之间的表现往往是不大一样的。由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特殊性导致了学生在班主任面前往往有所保留,但在大多数的任课教师之间学生不会有这种顾虑,所以任课教师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往往是学生们真实的一面,班主任不能不重视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3. 你认为造成教的人辛苦,学的人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管理者指挥方向有误。有什么样的指导方针,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些教育管理者嘴上说的与实际做的大相径庭,骨子里关注分数关注升学率的本质始终没变。不是他们的理念不先进,认识不到位,而是除了抓分数抓升学率之外他们拿不出更有效的管理办法。领导向学校要升学率,学校向学生要分数,这样教师能不苦学生能不累。

  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只有兴趣的驱动而引发对学问孜孜探究是远远不够的。为跳出农门而学习,为将来有个好工作而学习虽不太高远,但是的确是许多学子的动力。当生活的富足条件的优越已经让孩子感觉到别无他求时,那说教还能有多大意义。为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学生初中毕业不知道正负数。不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而是他们不愿学习,甚至排斥。

  4. 有的人认为,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你赞成这种观点嘛?为什么?

  “全面发展”不等于“全面平庸”

  首先,全面发展与个体追求并实现优秀、杰出乃至卓越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本身就是优秀、杰出乃至卓越的人才。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个体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多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体如果比群体中其他成员得到了更多方面素养的提高,那么他往往是更为优秀和杰出的人。学生也只有在身体、智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才可能成为优秀、杰出的人。

  其次,全面发展是个体追求并实现优秀、杰出乃至卓越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人是否优秀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体所处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等是影响其能否追求并实现优秀、杰出乃至卓越的外在客观因素。在这些外在因素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个体能否成为优秀的人才则取决于其内在素质是否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一个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了越充分的发展,就越可能超越众人。

  有一个比喻说,人的各种知识就像木桶,桶边的木板有长短,要有效增大木桶的容积,就要增长桶边,特别是最短的那块板。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桶底——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桶边再长,如果没有了桶底,这个桶就无法装东西。就学生个体而言,如果其获得了比较全面的发展,他的基础就会更高一些,进而他在社会上往往会有更多的成为优秀、杰出人才的机会。从目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我们不仅应将道德品质视为“桶底”,而且应将身体素质等也视为“桶底”。

  5.有的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了快慢班,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目前分“快慢班”、“重点和非重点班”现象在一些初、高中又有“抬头”趋势。教育界资深人士则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恶果”。

  分“快慢班”大概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入学时以分数高低分班,分为“重点班”和“普通班”,或“快班”和“慢班”,有的在此基础上还分出“尖子班”;一种是毕业班分“快慢班”,为确保一定数量的“优质”学生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府,配备最好的师资,追求较高的升学率;还有一种就是利用模拟考试、月考等成绩,选拔一定数量成绩较好的学生,利用课后进行加强训练。

  但近一段时间,分“快慢班”的做法又有“回潮”趋势,有的学校还为这些班取了好听的名字,如“实验班”、“潜能班”、“交流班”、“特色班”等,不一而足。据一位老师介绍,“快班”、“重点班”往往配备最好的师资,班任和科任都是学年组里最好的,学生还常常能吃到“小灶”。相比之下,一些学校对“慢班”则干脆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追求升学率已成为学校分“快慢班”无可回避的“终极目标”。

  家长方面:

  “快慢班”给学生带来的“竞争”机制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分“快慢班”对孩子不公平。孩子教育应全面发展,“慢班”严重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

  孩子被分进“慢班”的家长们,有的能够理智对待,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有的则同孩子一样一蹶不振;还有的气急败坏指责孩子不争气,由此导致家庭矛盾的情况也不鲜见。

  “进快班未必就好。”一位孩子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儿子被编入“快班”后,由于周围的同学成绩都很好,心理压力特别大,总怕被落在后面,每天学习都到后半夜,现在变得沉默寡言,还患了轻微的神经衰弱。这位家长说,本以为进“快班”后,良好的学习氛围会让孩子更加努力,谁知道他的压力会这么大。其实,孩子的身体是最重要的,现在真怕他出什么事。他认为,孩子的学习有好有坏,但不是“快慢班”所能决定的。

  学生方面

  据了解,“快班”的少数学生,肩负着为学校“创优”的担子,压力非同一般;而身在“慢班”的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受到区别对待,心理上受到歧视,稍有疏忽就会自暴自弃。所以,绝大多数孩子都成了受害者。分班拉大学生差距。

  在一些学校,“快班”、“重点班”和“慢班”、“普通班”的学生之间极易形成偏见。有些“快班”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认为,“慢班”的学生都是“差生”,而有些“慢班”的学生又认为“快班”的学生都是“书呆子”。

  专家态度

  有关人士认为,“快慢班”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评价机制是造成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关键因素,现在迫切需要改革评价制度,不仅是改革学校的评价制度,更要改革学生的评价制度。

  以往,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往往以升学率“说话”;现在,升学率虽然还是个重要指标,但评价标准已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教育主管部门正着重拓展优质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建设工作,让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6. 教学中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实物奖励,你对这样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同意:这种方法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使他们消除悲观情绪,增强学习的信心。

  奖励是教师控制课堂秩序的重要手段,以鼓励学生产生教师期待的行为。但是要注意在进行奖励的时候,有些同学每次努力的举手发言或者认真完成作业,往往是冲着老师的奖励来的,一旦得到奖励,就懒散下来。另外一堂课老师的奖品奖的多,反复多次,奖品尽数忘少数优势生手心里,反而抑制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运用奖励是,要有放矢的奖,让学生明白奖励不是最终的目的。

  反对:不少教师对“奖励”、“鼓励”与“激励”分不清,认为激励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奖励。于是在研讨课中,有的教师精心准备了自制的动物卡片,红五星、小贺卡,甚至自己掏钱买了鲜花送给学生以示“激励”。这与不少家长用钱奖励孩子学习成绩的做法大同小异。“奖励”通常是一种以荣誉授予或物质给予形式的一种对接受者的某种行为的认可、鼓励方式,但“激励”(激发鼓励)无论内涵还是外延,要比“奖励”丰富得多,在达到“鼓励”效果中,侧重点在于“刺激”、“激发”,注重激励对象的内心深处的感受、注重激励对象潜能的激活。如果一味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过多过滥地进行物质“奖励”,只会强化孩子的物质占有欲,从小就使学生沾上“物欲横流”的俗气。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不能以实物奖励包办“激励”,教师要掌握评价的“火候”与适于不同学生的激励方式,评价不能过俗(单一的物质奖励方式)、过滥(没有针对性)、过空(注重表象,清淡如水)、过泛(没有明确的被评价对象),要以“激”(激活学生沉睡的思想情愫和潜能)为主线,以“励”终极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多变地采用短、平、快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活动过程进行发展性评价,方式上要具有多样性,有口头的、书面的、学生互评等等,并将课堂评价与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素质教育发展报告手册》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课堂中的评价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块厚重的基石。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焚题库】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密训试题】

加入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538732061教师资格考试报名 ,还能和考友一起学习交流!

责编:LJM456888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