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高中语文 >>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7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_第3页

来源:考试网  [ 2017年05月17日 ]  【

  三、研习文章结构

  每段先读,可朗读、默读、叫同学读,再提出问题,思考一二分钟后提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涉及到的重要字句要我来解释

  1.分析第一段

  全体朗读第一段,大声读,体现班级的风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议论文有论点,第一段中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读的过程中考虑,应该是哪句。

  提问:提出了文章总论点,是哪句?为什么(2-3同学)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总论从师的重要。“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如今“师道不存”,借古非今。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提问:本段除总论点之外的内容分为几层,分别是怎么对总论点进行论证的?

  第一层:为什么从师(必要性)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二层:以什么人为师(择师的标准)

  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板书)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从师(正反说明)——择师的标准

  (4)全班根据思路,再次朗读

  2.学习第二段

  (2)找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读,韩愈写文章提倡“不平则鸣”,所以读的时候“体现不平之气”体现出来。推荐一位同学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代表咱们班朗读水平的同学

  读(1位同学)

  提问:带着怎样的情感读:愤慨、失望

  怎么体现这种失望、愤慨的呢?

  作者强调的重点的词语,感情强烈:惑矣、久矣;

  强烈的语气词:嗟乎、呜呼、矣等

  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放开声音朗读本段,注意刚才情调的体现感情的字词,并思考一下问题: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并把本段中提到的各种人用笔画出来:(3)提问:本段中心句是?(1同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批判当时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提问: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分别怎么对比的,本段内容分为几层,具体理清楚?(2-3同学)

  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通过正反对比,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板书:分论点:师道不传,耻学于师(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议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根据板书,再次朗读

  3.学习第三段

  (1)集体朗读,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1-2同学)

  这一段是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举例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既是证明论点,又是升华论点。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板书: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事例论证);孔子从师的言行

  4.分析第四段(1同学)

  集体朗读本段

  (1)明确这段话的主要目的与作用是什么?

  说明写作缘由。“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思考:作本文的根本目的仅在于此吗?(1同学)

  针对时弊而做到,所以,抨击、批判当时的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为了扭转当时极度颓败的学风,提倡尊师重教。

  “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翻译:不被时俗拘束,不被时俗限制。“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从此也可看出文章是针对时弊而作。

  总结全文的结构

  五、结合板书,集体朗读全文

  六、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师说,我们感受到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文风,感受到不顾流俗的勇气,感受到坚守真理的精神。这篇文章虽然写了一千多年了,但文章的许多思想与句子,内涵和精神还非常富有生命力,还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辉。所以我们各位同学课下一定要好好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人格力量,也体会作者关于从师学习的重要论断,以此来指导我们为人为学。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

  3.【参考答案】

  这一题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对比论证的手法重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重点段落研读。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翻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是“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123
责编:3540278745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