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统考地区

省考地区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初中语文 >> 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试题及答案(五)

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试题及答案(五)

来源:考试网  [ 2018年12月31日 ]  【

  本卷共分为 2 大题 21 小题,作答时间为 120 分钟,总分 150 分,90 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教师讲授胡适《我的母亲》时。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描写亲情的作品。下

  列适合的是()。

  A.都德《最后一课》

  B.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C.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D.茹志鹃《百合花》

  【答案】B

  【解析】A 项《最后一课》表达的是法兰西人的爱国之情。B 项《秋天的怀念》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C 项《威尼斯商人》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D 项《百合花》主要刻画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圣洁的感情,表现了我国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拟向学生推荐一部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适合的是()。

  A.钱钟书《围城》

  B.茅盾《子夜》

  C.巴金《家》

  D.郁达夫《薄奠》

  【答案】D

  【解析】A 项,《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为主线,概括出在 20世纪 30 年代末至 4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时代特征与命运。B 项,《子夜》以 1930 年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故事中心,再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与斗争。C 项,《家》以高家这一代表性封建大家庭为典型,揭露了封建家族内部的腐烂与封建制度维护者的丑恶、顽固、腐朽,展现了觉新、觉民、觉慧等青年人的不同遭遇与其所选择的不同道路,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败坏与最终的崩溃。D项,《薄奠》中的主人公洋车夫生前始终想要买一辆自己的洋车,但贫穷使他至死都未能实现这个愿望,甚至死后家人连一辆纸糊的洋车都买不起。后来还是小说中的“我”出钱买了一辆纸糊的车去坟上祭奠。故只有 D 项符合题千要求,本题当选 D 项。

  3.教师讲解“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中“而”的用法,再举出“而”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案】C

  【解析】题干中“而”表转折。A 项中的“而”表承接;B 项中的“而”表并列;C 项中的“而”表转折;D 项中的“而”表递进。

  4.在“典故之趣”的文学小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归类整理源于我国古代

  文人轶事的典故成语,下列不适合的是()。

  A.闻鸡起舞

  B.兰亭雅聚

  C.程门立雪

  D.咏絮之才

  【答案】B

  【解析】A 项,“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用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中记载,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在年轻时便立志报国,为精进武艺,振奋精神,半夜一听到鸡鸣,便与好友披衣起床,拔剑练武。C 项,“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常用以赞扬尊敬师长、诚恳求学的人。《宋史》记载,北宋大学问家杨时与好友游酢同去向程颐求教,为免打扰程颐小憩,两人冒着鹅毛大雪立在程颐家门口静候。D 项,“咏絮之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常用以形容女子之才甚高。《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将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东晋女诗人),曾在谢安举行的家庭聚会上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语惊四座,她的才气使得谢安十分欣慰。B 项,“兰亭雅聚”说的是王羲之与群贤春游兰亭,流觞曲水,感叹人生的故事,但它并不是成语。

  5.在“汉字书法”活动课中,学生问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中最先产生的字体,正确的是()。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答案】D

  【解析】四种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6.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以梅为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教师让学生举出例

  句,下列不合适的是()。A.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答案】C文档来源:准题库 APP

  【解析】A 项“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出自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B 项“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出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C项“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D 项“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王冕的《墨梅》,A、B、D 三项的诗句均是描写梅的诗句,故

  本题答案是 C。

  7.在“读名著·写对联——我读雨果的《悲惨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主人公的结局。下列适合的是()。

  A.十九年监狱风云,几十载自由人生

  B.救孤女济贫民奋勇抗争,受感动走正路含笑离世

  C.一条面包被判多年苦狱,几件银器救赎黑暗灵魂

  D.心入悲惨世界感受辛酸人生,情进苦难人间创造经典文集

  【答案】B

  【解析】《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一条面包救济外甥而坐牢十九年,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于他不信任法律,屡屡越狱以致罪刑加重。假释后他受神父启发,隐姓埋名,开办工厂,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后来冉·阿让被沙威认出,不得已又开始逃亡的生活。在逃亡中,冉·阿让收养的义女爱上了一个革命青年,而他也因救助这个青年被卷入战争。之后发生的事情使冉·阿让感动了沙威,最终,沙威羞愧自杀,而冉·阿让在女儿有了好的归宿之后也死在了女儿的怀中。A 项中说“几十载自由人生”是不符合小说内容的,冉·阿让出狱后的生活也是漂泊动荡的:C 项中说“黑暗灵魂”是不对的,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在后期有着高尚的灵魂和一颗勇于救赎的心;D 项是评价《悲惨世界》整本小说的,并非评价主人公结局。

  8.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后,选择了一道课后练习题作为作业:“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特点的。”对教师选用此题的目的说法不适合的是()。

  A.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B.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

  C.启示学生说明事物要抓特征

  D.巩固学习内容.提高表达能力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练习题主要是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让学生理解文章说明事物的方法,并没有体现文章的结构。因此,A 项不符合该教师的目的。

  9.语文教师的板书会给学生的书写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板书除了需要条理清晰外,还需要注意()。

  A.高度概括

  B.内容全面

  C.规范工整

  D.图文并茂

  【答案】C

  【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设计要遵循概括性、条理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原则,并且要做到知识内容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展现全面、有重点,为追求创新效果可图文并茂地进行设计。题干要求选择能够对学生的书写习惯养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选项,A、B、D 三项都是针对板书的内容的要求,只有 C 项的“规范工整”是对于板书书写的要求。

  10.教师在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形成性评价”这一内容时,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下列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适合的是()。

  A.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水平

  B.形成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C.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应侧重于诊断

  D.形成性评价应强化对学生的定性评价

  【答案】B

  【解析】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因此,A 项错误。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因此,C 项错误。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做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在评价方式上,应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因此 D 项错误。语文形成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在教学中将口头提问与书面测验相结合.并运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因此,B 项正确。

  11.阅读《背影》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从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文字中,大家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展开分析、思考。

  生 1:很感人。

  师:有想法,可不可以再深入一些?

  生 2:细节描写在传递人物内心情感上有突出的作用。

  生 3:老师,朱自清的爸爸“穿过铁道”,这是违反交通规则,多危险呐!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与大家迥异的地方,表明他阅读非常仔细。我们学习《背影》,就是要通过文字来体验如何表达情感,至于父亲行为是否得当,对于我们意义不大。但是请大家关注,“多危险呐”不正强调了父亲不顾安危去为儿子买橘子,这在某种意义上不也体现了父亲的舐犊情深吗?

  全体学生:(鼓掌)是啊!

  对上面教学片段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提出的异议,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B.教师依据散文文体特征所做的处理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文体特点

  C.教师对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式没有给予恰当的肯定

  D.教师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异议,做了必要的引导与分析

  【答案】A

  【解析】教师对于学生 3 的回答没有给予否定,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A 项正确。材料中教师没有从文体特征方面进行说明,由于本文是回忆性散文,教师更多的是从文本内容方面进行分析,B 项错误。材料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恰当的引导和肯定,C 项错误。该教学实录中没有体现小组合作,D 项错误。

  12.在校内教研中,传统研究课与课例研究课并存。阅读下面表格,按照要求答题。

  对上述两种研究课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种研究课都依据研究目标选定研究方式

  B.两种研究课都立足于关注课堂教学的改善

  C.两种研究课都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两种研究课都以观察学生为重点进行评价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传统研究课关注的是教师“教”的教学行为,以教师为重点;课例研究课关注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关注学生“学”的学习状态,故是以学生为重点,据此,D 项说法错误,当选。

  13.阅读某位教师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体味词的韵律美。过渡语:有人说,诗歌是凝固的音乐,特别适合朗读。初读:要求读得准确流畅。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朗读展示。教师评价:从朗读的流利、读音的准确方面予以评价。全班齐声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再读:要求读准节奏和重音。教师用 PPT 展示《沁园春·雪》的朗读节奏和重音的说明,供学生参照。学生再自由朗读。学生评价:从朗读的节奏适当和重音的处理两方面评价。听名家朗读的音频,进一步体味《沁园春·雪》的韵律美。对上述教学设计分析正确的是()。

  A.教学的过渡语设计得很贴切,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意义

  B.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过长,减少了学生朗读诗词文本的时间

  C.采用两次自由朗读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天性

  D.从初次朗读到再次朗读,体现了朗读教学层层深入的特点

  【答案】D

  【解析】A 项,“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意义”说法错误,过渡语只说明了诗歌适合朗读,并没有强调朗读的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强调要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故 B 项说法错误。C 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天性”说法错误。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时,从初读解决字音和停顿,到再读解决重音和节奏,到最后听音频,体现了朗读的层层递进,能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故 D 项正确,当选。

  14. 教学插图的使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讲授《隆中对》时,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群雄割据的时局有深入的理解,引入了下面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对于教师这样做的意图,下列说法不合适的是()。

  A.使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B.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刘备面临的形势发展前景

  C.使学生深刻理解诸葛亮之对策属“天才预见”

  D.使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传记教学尊重历史背景

  【答案】D

  【解析】《隆中对》主要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针对刘备的问题,为其分析天下时局。并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其是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据此可知 B、C 两项正确。《隆中对》作为一篇文言文,且论述内容为三国时期的政治时局,课文内容较为枯燥、抽象,教师引入“三国鼎立形式图”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故 A 项正确。“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局势不能被称为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是当时局的前景,而当时并没有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故 D 项说法错误,当选。

  15.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按要求答题。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事。青少年的“情感效应”极为明显,当代学者认为:“情商”甚于“智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作文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叶圣陶早在 1963 年的一封信中曾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他很注重情感的激励机制。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学生能力的发挥,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积极态度,则学生的能力可以发挥 80%~90%,而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 20%~30%。这说明,其中 50%~60%的潜力,是能够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动机而递增的。基于材料倡导的作文批改观,下列理解或做法正确的是()。

  A.作文批改重在激发青少年的智商

  B.尽量依据名家的观点批改作文

  C.积极评价更能提高批改作文效率

  D.积极评价就是巧于点拨、精批细改

  【答案】C

  【解析】作文讲评应该正面激励学生,评出学生练笔的信心和热情,所以积极的、正面的评价能够提高作文评改的效果和效率,选项 C 的说法是正确的。

  A 项,“重在激发智商”说法不对;B 项,批改作文的依据应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而非名家观点;D 项,叶圣陶的作文批改观共有四点,一是“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二是“肯定优点,体现批改的激励观”;三是“巧于点拨,立足批改的启发观”;四是“形式常新,实现批改的多样观”;材料中体现的是第二点,而选项是第三点,所以该选项也错误。

123
责编:limingjuan2018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