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初中历史 >> 2019年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历史考试攻略

2019年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历史考试攻略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8年11月30日 ]  【

  第三部分 高频考点

  考点·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趋势

  1.演变

  (1)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2)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

  (3)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分割王国;同时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4)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5)北宋派文官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趋势

  (1)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2)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考点·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加明显。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阶段

阶段特点

原因

总体特点

从洋务运动到清末

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

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的“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比较落后;行业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短暂的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中国掀起使用国货、抵制洋货的运动。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

民族工业日益凋谢、萎缩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内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考点·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其历史影响

  第一次是土地改革,它规定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是彻底摧毁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它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次是人民公社化,它提高了公有化程度和扩大了公有制规模。结果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四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亚非友谊: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扬眉吐气:1971年,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2)跨洋握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冰释雪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

  (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

  (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考点·罗马法的影响

  对罗马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有利于其大肆扩张。

  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是近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中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甚至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来源于罗马法。

  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的理论为基础。

  罗马法的影响还波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和日本的民法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我国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考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国别

项目

英国

美国

法国

开始时间

1640年

1775年

1789年

开始标志

1640年议会的召开

莱克星顿的枪声

攻占巴士底狱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工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资产阶级

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影响

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赢得了民族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资金: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④市场: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2)成就

  ①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②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③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

  ③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成就

  ①电力的应用: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

  ②新交通工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

  ③石油化工:提炼并制造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方式: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③世界市场: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德军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后来,苏军调集大量军队,发动冬季反攻。1943年2月,被围困的残余德军向苏军投降。此后,苏德战场形势开始发生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中途岛海战:1942年夏,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击溃日军,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

  阿拉曼战役:1942年11月,英军在北非战场击溃德意军队,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1.一个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两个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三个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基础;“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5.五个影响: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

  (2)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4)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5)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

  (6)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

  (7)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

  (2)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

  (3)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考点·历史教学的一般原则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此原则旨在处理好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始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指导。学生则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探索历史问题。因此,历史教学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原则旨在促成智育和德育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同时要通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3.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原则旨在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历史认识。同时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到教学方法和进度适当,易于让学生接受。

  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原则旨在处理好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感知与理解、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教师要用直观的手段(语言形象、内容具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感受,对历史形成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历史材料及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即教学中要做到事实描述与分析论证相结合。

  5.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要循序地进行,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6.因材施教的原则

  此原则需要教师一方面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教育的深度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23
责编:limingjuan2018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