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 客观题卷一 >> 卷一模拟题 >> 2020年法考客观题题卷模拟测试:刑法三

2020年法考客观题题卷模拟测试:刑法(三)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19-10-06   【

2020年法考客观题题卷模拟测试:刑法(三)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是( )的停止形态。

  A.过失犯罪

  B.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2.故意的结果犯以( )为犯罪既遂的标准。

  A.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

  B.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

  C.造成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

  D.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题库—摸底测试
1 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卷模考题库

抢先测试

2

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试卷一》考试题库

在线做题

3

2020年法律职业资格《试卷二》考试题库

全真模拟

  一键加群【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交流群】报名指导|在线题库|交流答疑595538012法考在线交流

  3.甲尾随乙,正欲抢劫乙的钱包时,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因而未能抢劫乙的钱包。甲的行为( )。

  A.是抢劫罪(犯罪预备)

  B.是抢劫罪(犯罪未遂)

  C.是抢劫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4.甲为了抢劫乙而尾随乙,在此过程中忽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为避免罪行暴露,甲乃匆匆离去。其实甲是作贼心虚,他身后根本没有人。甲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

  C.构成抢劫罪(犯罪中止)

  D.构成抢劫罪(犯罪预备)

  5.甲为了强奸乙而尾随乙后。此后,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男子,因而打消了强奸的念头。甲的行为( )。

  A.构成强奸罪(犯罪未遂)

  B.构成强奸罪(犯罪预备)

  C.构成强奸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6.甲尾随乙后,欲强奸乙。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其熟人,于是打消了强奸的念头。甲的行为( )。

  A.构成强奸罪(犯罪未遂)

  B.构成强奸罪(犯罪预备)

  C.构成强奸罪(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7.甲杀乙,致乙重伤,误认为乙已死,为毁尸灭迹,将乙掩埋。法医鉴定,乙是因窒息死亡。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D.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既遂)

  8.甲盗得某单位价值100万元的汽车一辆,后因害怕法律的制裁而主动将汽车还给该单位。甲的行为( )。

  A.可以不以犯罪论处

  B.构成盗窃罪(犯罪中止)

  C.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

  D.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可以参照犯罪中止处理

  9.甲用枪杀乙。枪中装有6发子弹。甲朝乙开了一枪,未击中乙,即被人发现而制止。甲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10.甲用枪杀乙。枪中装有6发子弹。甲朝乙开了一枪,为击中乙。在本可继续开枪杀乙的情况下,甲未继续开枪。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11.甲乙二人共同开枪杀丙。甲击中丙,致丙死亡。乙未击中丙。乙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 )。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预备

  D.犯罪中止

  12.甲教唆乙杀丙。乙正要杀丙时,甲良心发现,阻止了乙的行为。本案中,( )。

  A.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之责

  B.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之责

  C.甲乙都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预备)之责

  D.甲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之责,乙应当负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之责

  13.根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犯罪分工,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

  A.一般共犯与特殊共犯

  B.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

  C.事前共犯与事中共犯

  D.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

  14.我国刑法第240条规定,如果拐卖妇女、儿童并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这一规定属于( )的立法规定。

  A.想象竞合犯

  B.牵连犯

  C.结果加重犯

  D.结合犯

  15.我国刑法第171条第3款规定:“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照本法第170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即以伪造货币罪定罪并从重处罚――编者注)。”刑法的这一规定是( )的立法例。

  A.牵连犯

  B.吸收犯

  C.结合犯

  D.结果加重犯

  二、多项选择题

  1.犯罪既遂的类型包括(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2.下列各罪是举动犯的有( )。

  A.煽动分裂国家罪

  B.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C.脱逃罪

  D.传授犯罪方法罪

  3.下列行为是犯罪预备行为的有( )。

  A.为杀人而盗窃枪支的行为

  B.为实施恐怖活动犯罪而组织恐怖组织的行为

  C.为实施扒窃而练习扒窃技术的行为

  D.接近被害人的行为

  4.犯罪未得逞是指( )。

  A.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B,未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

  C.未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

  D.未具备法定的危险状态

  5.甲把假枪当成真枪杀乙。杀乙时又把丙的尸体当成了乙。他正欲开枪时,被丁阻止。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

  A.工具不能犯的未遂

  B.对象不能犯未遂

  C.实行终了的未遂

  D.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6.甲把白糖当成砒霜投放于乙的食物中,欲杀死乙。乙因胃口不好,将食物给自己的狗吃了。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 )。

  A.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B.实行终了的未遂

  C.工具不能犯的未遂

  D.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7.犯罪中止可以出现在犯罪的( )阶段。

  A.犯意预备

  B.犯意形成

  C.犯罪表示

  D.犯罪实行

  8.主犯包括( )。

  A.组织犯

  B.帮助犯

  C.起主要作用的实行犯

  D.起主要作用的教唆犯

  9.已满16周岁的甲出钱叫未满16周岁的乙替他把2千克海洛因从境外非法带到境内。甲的行为( )。

  A.是走私毒品罪的间接实行犯

  B.与乙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C.是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行为,应当从重处罚

  D.与乙的行为共同构成走私毒品罪

  10.犯罪未遂的“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包括( )。

  A.被害人的哀求

  B.自然力的阻碍

  C.行为人对犯罪对象或者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

  D.第三者的阻止

  11.下列各项中,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有( )。

  A.举动犯

  B.共同过失犯罪

  C.同时犯

  D.行为犯

  12.我国刑法规定的必要共犯包括( )。

  A.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B.组织越狱罪

  C.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

  D.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组织罪

  13.吸收犯的吸收关系包括( )。

  A.主行为吸收从行为

  B.前行为吸收后行为

  C.重行为吸收轻行为

  D.实行行为吸收非实行行为

  14.实质的一罪包括( )。

  A.吸收犯

  B.结果加重犯

  C.想象竞合犯

  D.继续犯

  15.下列各项中属于结果加重犯的有( )。

  A.抢劫致人死亡的

  B.强奸致人死亡的

  C.危险物品肇事,后果特别严重的

  D.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C 7.D 8.A 9.B 10.C

  11.A 12.D 13.B 14.D 15.A

  [说明]

  第3题。甲为了抢劫而尾随乙的行为是抢劫罪的犯罪预备行为,未着手抢劫的实行行为是因为有人叫他的名字,这是他意志以外的原因,故他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犯罪预备)。

  第4题。甲为实施抢劫行为而尾随乙的行为是抢劫罪的犯罪预备行为,他因为发生认识错误而未能着手抢劫罪的犯罪实行行为,这是违背他的本意的,属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故他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犯罪预备)。

  第5题。甲尾随乙的行为是强奸罪的犯罪预备行为。乙是男子,足以阻止其犯罪意志,构成意志以外的原因。故对甲的行为应当以强奸罪(犯罪预备)论处。

  第6题。甲尾随乙是强奸罪的犯罪预备行为。甲发现乙是其熟人并不足以阻止他的强奸的犯罪意志,他打消犯罪意志是自愿的,故他的行为构成强奸罪(犯罪中止)。

  第7题。本案的关键,是将杀人的实行行为与毁尸灭迹的行为看成一个整体,即它们所一个杀人故意支配之下的行为。甲基于一个杀人故意,实施一个杀人行为,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以故意杀人罪(犯罪既遂)处断。

  第8题。甲的行为在刑法理论界被称为“自动挽回”或者“恢复原状”。理论界对这种情形的处理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应当参照犯罪中止处理,有的认为可以参照犯罪中止处理,有的认为不能按照犯罪中止处理,有的认为应当按照犯罪既遂处理。编者认为,行为人有盗窃行为,并且非法占有了数额特别巨大的财物,根据犯罪停止形态的一般理论,其行为已经构成盗窃罪,并且是犯罪既遂。既然出现了犯罪既遂形态,当然就不可能再出现犯罪中止形态,故答案B是不正确的;答案D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没有法律根据,也不能认为是正确答案;答案C似乎是正确的,但行为人全部退赃,既消除了犯罪的客观危害,也表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降低,以犯罪既遂论处,不从宽发落,也不合理。排除了致死个答案之后,就只有答案A是正确的答案了。选择答案A的理由有二:一是1997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第2项的规定,即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是情节轻微,并且全部退赃、退赔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二是刑法总则第13条之“但书”的规定,即本案可以视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

  第10题。这种情形在理论上被称为自动放弃重复侵害。因行为人的实行行为并未实行终了,在可以达到犯罪既遂的情况下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未造成危害结果,符合犯罪中止的条件,故应当以犯罪中止论处。

  第11题。乙虽未击中丙,但是,乙的行为与甲的行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丙死亡结果的原因,即乙的行为与丙死亡的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故乙应当负犯罪既遂之责。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D 3.CD 4.BCD 5.ABC

  6.BC 7.AD 8.ACD 9.AB 10.BCD

  11.BC 12.ABCD 13.ACD 14.BCD 15.ABC

  [说明]

  3.盗窃枪支是盗窃枪支罪的实行行为,因而不能成为故意杀人罪的犯罪预备行为;组织恐怖组织是组织恐怖组织罪的实行行为,故它也不能成为实施恐怖活动犯罪的犯罪预备行为。

  9.刑法规定的“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是指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他们能够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也就是说,如果被教唆人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那么就只能教唆他们犯法定的8种犯罪;如果利用他们实施这8种犯罪以外的犯罪,则不是教唆犯,而是间接实行犯。

123
纠错评论责编:chenzhu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
  • 在线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