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江苏高考 >>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考前限时训练12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考前限时训练12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10-14  【
一、语言文字运用

  1.C(风流云散:像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指原聚在一起的人零落离散,也形容某种事物或思想很快消失。烟消云散:比喻某些思想、情绪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能指人)。海底捞针:比喻很难找得到或无从寻觅,侧重“难”。海底捞月:比喻根本不能达到目的,徒劳无益。)

  2.D (A项句式杂糅,“含有“后面加“的”,即改为“如柠檬中含有的柠檬酸、柠檬多酚……”。

  B项“假如”“万一”语意重复,须删去其一,且将“车辆”放在“如”或“万一”之后;C项,不合逻辑。“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应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3.A(“感激涕零”太夸张,显得不实在)

  4.C(根据“而” 不能与第一句的衔接连贯,可排除AD,与连接为紧密的是⑤,选C。)

  5.①我把东西交付出去了

  ②教师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或“教师应该怎么教?”或“教师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③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答对一点,得2分。①据上文“像交付一件东西”和下文“你收到了……”可知②据上文“根本问题”和下文“无非是教师……”可知,应填和教师的作用有关的内容;③据上文“不是……”可知,应填“而是……”,内容上强调学习的方法。另注意字数限制。)

  二、名句名篇默写

  6.(1)酒酣胸胆尚开张 (2)日星隐曜 (3)官盛则近谀 (4)百步九折萦岩峦

  (5)整顿衣裳起敛容 (6)多于在庾之粟粒(7)外御其侮 (8)玉汝于成

  三、古诗词鉴赏

  7、⑴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遇友伤怀的诗人形象。

  ⑵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诗人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进行对比(1分),生动揭示出当时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1分),表达了对自己才华遭压抑的不平及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⑶首联表达诗人颠沛流离的感慨;颔联诗人感叹年华蹉跎,借酒浇愁;颈联对世态炎凉、统治者的控诉;尾联对未来、国家前途的期待。

  四、现代文阅读

  8.(6分)①首先指出旧风俗卷土重来的现象;②接着揭示传统孝道的实质;③最后提出

  “孝”的正确做法。(每点2分)

  9.(6分)①孝道被市场庸俗化;②孝道被西式化。(每点3分)

  10.(6分)①注重实绩;②承载真正的爱与亲情;③要建立在家庭成员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④报以炽热恒久的情感。(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