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9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及答案(8)

2019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及答案(8)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8-12-17  【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25.(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到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6分)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6分)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2分)

  26.(16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4分)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

  三.历史小作文(共12分)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述准确。)

123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