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7)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7)_第4页

中华考试网  2018-05-10  【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词义及具体语境分析作答。“授权”指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受权”指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附议”指同意别人的提议,作为共同提议人。“复议”一是指对已作决定的事作再一次的讨论;二是法律用语。“几乎”表示客观,“简直”表示主观,程度比“几乎”高。故选A

  2.【答案】B

  【解析】经年累月:指经历很长的时间。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太久。南辕北辙:指行动与目的相反。大相径庭: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半斤八两: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3.【答案】B

  【解析】A涸泽而渔;C至高无上;D顾影自怜

  4.【答案】C

  【解析】A项,ké/qiào;xiù/chòu;cuán/cuán;B项,chuāng;cì/sì;shǔ/shuò;C项,pí/bì;yè/yàn;kēng/háng;D项,kē/ɡě;ráo/xiāo;lǚ。

  5.【答案】A

【解析】“爆发”用于火山、力量、情绪、事变等;“暴发”用于洪水,突然得势或发财等。“和谐
”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睦”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愕然”形容吃惊;“突然”指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遴选”泛指挑选;“选拔”应与“人才”搭配。

  6.【答案】B

  【解析】A项,语序不当,“评价、浏览、分享”改为“浏览、评价、分享”。C项,逻辑错误,“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不能并举,应为“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D项“养成”与“敬业奉献精神”搭配不当。

  7.【答案】C

  【解析】A“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象。B. “积羽沉舟”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合语境。C. “大快朵颐”,指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用在此处恰当。D. “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此处褒贬失当。

  8.【答案】既写出了笛声吹向高远之处渐渐消逝的情态,又写出了边地大雁渐高渐远渐稀少的情形,表达了征夫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无边的思乡之愁。

  【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古诗语言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

  解答炼字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字在语句所描述的情境(画面)中的作用;二是这个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另外,注意描摹对象。

  9.【答案】“西楼”常指女子闺房或伤心地,也是相思与愁绪的代词,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本诗中指女子居所,和“月”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了裁衣妇的思远闺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本题需要了解常见意象的内涵,另外结合题目要求,举出已学诗词中的相关语句。

  10.【答案】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不同:第一首还运用了比喻(通感)和设问的修辞手法;第二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本题相同处很好找,环境烘托是很明显的。关键在不同点。第一首诗中“一夜梅花笛里飞”分明是写笛声带来的形象感,可以认为是通感,“北风吹尽向何处,高入塞云燕雁稀”一问一答,是设问。第二首诗中“误剪同心一半花”是带有细节的场景描摹。

  [诗歌鉴赏]

  《塞上闻笛》

  夜里,梅花在笛声中飘飞,月光下,河岸边清冷的沙地,分明的栏槛。

  北风刮过之后不知吹向了何处,燕子和大雁飞入塞外高空向南而去。

  《夜笛词》

  诗词大意:一个月亮皎洁的晚上,不知何人吹起嘹亮的笛声,正在西楼做着女红的美丽女子,心里一惊,失手剪坏了那朵美丽的同心花。

  赏析:此诗前两句描写环境,直言笛声的嘹亮。后两句写灯下一位裁剪衣服的妇女由于听到嘹亮的笛声而误将一朵同心花剪去一半,以此衬托笛声的艺术感染力强,其效果远胜过明言直说。这是以人的情态侧面描写乐声。

  综合全诗来看,四句诗只有西楼、月、笛声、东家、灯、裁衣妇、同心花几个事物(意象),然而诗人正是用这一组意象来叙述事件和表达感情的。

  西楼,在古代是家中女子居住的地方。在古代诗词中,“西楼”出现的频率很高,它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是个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西楼常和月的意象用在一起,月在中国文学中也是相思的意象,本诗正是如此。

  同心花,绚丽无比,朝开夜合。诗人以此花喻闺妇对远方爱人的思念,闺妇希望“良人罢远征”,和远行的爱人能象同心花一样,能有团聚的日子。

  笛在唐朝,是最流行的乐器之一,笛声而又通常是传达离愁别绪,最能慑人心魄的音符。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窦牟《奉成园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阳闻笛》)。在诗中,不知何人的一曲笛音惊动了深陷相思之情的女子脆弱的神经。

  东家,东边的邻居,即东邻的美女。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就描写了一个绝色美女“东家之子”,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东家”的起源。汉司马相如《美人赋》也描写了一个“玄发丰艳,蛾眉皓齿”的“东家之子”。在中国文学中,后遂以东家(东邻)指美女。

  女子的意中人,大概是因从征而离家,长时间地远行了。女子每日都在思念着远方的意中人早日回来,尤其是在夜晚独处的时候,本诗用“月未斜”3字,更是体现了女子的情深意长。

  全诗28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又略带凄婉的画面:弥漫着皎洁月色的夜晚,在柔和温馨的灯光下,安静祥和的绝色女子裁剪着同心花,而思絮已经飞到了丈夫所在遥远的边关。诗的主人公是独居的女子,内心世界极其敏感,稍受外界的刺激,就会掀起感情的波澜。四句诗所写如下:一个月亮皎洁的晚上,不知何人吹起嘹亮的笛声,正在西楼做着女红的美丽女子,心里一惊,失手剪坏了那朵美丽的同心花。诗象一篇小记叙文,记叙文的6个要素齐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有。诗的句法特点是主谓式结构,抽出句子的主干,就是:笛声令裁衣妇误剪同心花。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主谓式结构,句与句之间气流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小中见大,是此诗成功的地方之一。景中藏情,情景交融,诗人极为浓缩地描绘出独居女子生活的一个画面,表达了在唐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战争频仍,家庭离散。女子怀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现实生活。作者善于抓住细节,“笛声寥亮入东家”,引动“灯下裁衣妇”的思绪,竟然把衣服剪成了一朵同心花。就是这一细节,透露出女子对吹笛人的相思之情。

  13.【答案】甲:①当奖率三军 ②北定中原 ③庶竭驽钝 ④攘除奸凶 ⑤兴复汉室 ⑥还于旧都

  乙:①岂余心之可惩 ②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④孤舟一系故园心 ⑤春水碧于天 ⑥侵晓窥檐语

  【解析】默写时要注意同音字、通假字、结构复杂的字、文言通假字,特别是结构和读音都相近的字。做题时,一定要学会回头检查,最好是二次默写,以默写辅助检查。

  16.【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17.【答案】甲:(1)山河破碎风飘絮 (2)身世浮沉雨打萍 (3)惶恐滩头说惶恐

  (4) 零丁洋里叹零丁 (5)人生自古谁无死 (6)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1)虽九死其犹未悔 (2)羁鸟恋旧林(3)不宜妄自菲薄(4)俯察品类之盛

  (5)鹿门月照开烟树(6)别有幽愁暗恨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默写题是常规的识记类的题目,篇目范围是考试前规定好的,只要平时多背多写,回答这道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基本上都出在写错别字上。说明我们不仅要记如何的读音,更重要的是要记住字形。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本题注意“絮” “惶” “零丁” “汗” “犹” “羁” “幽”等易错字的书写。

  18.【答案】(1)驽马十驾 (2)天下归心 (3)丛菊两开他日泪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谈笑有鸿儒 (6)只是当时已惘然 (7)回首向来萧索处 (8)薄雾浓云愁永昼

  【解析】本题承袭了近三年来的题型——8选5,且都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篇目。期望能进行到底。

  19.【答案】A

  【解析】属文:写文章。

  20.【答案】C

  【解析】以:因为/把。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

  21.【答案】B

  【解析】“一起推荐了他”与原文不符,是吴武陵向崔郾推荐了杜牧。

  22.【答案】(1)您因为德高望重,替明君选才,我敢不尽力做点贡献!

  (2)许多人都说杜牧行为自由,不拘细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

  (3)杜牧刚直有奇节,敢议论国家大事,指陈利病特别中肯。

  【解析】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人,善于写文章。开始时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流落到东都,当时主司侍郎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崔郾推荐说:“您因为德高望重,替明君选才,我敢不尽力做点贡献!前几日偶尔见十几个文士,眉飞色舞,拍掌称快,共同阅读一卷文章,我看后,是进士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趁机拿出文章朗诵起来,崔郾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您给他第一名!”崔郾说:“已经有别人了。”(吴武陵)说:“不行,就给第五名。还不行的话,就把赋还给我!”言辞面容很严肃。崔郾说:“许多人都说杜牧行为自由,不拘细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后来又举荐贤良才参加正科。沈传师上表请杜牧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又担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升迁为侍御史,多次升迁为左补阙,曾担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后来升中书舍人。杜牧刚直有奇节,敢议论国家大事,指陈利病特别中肯。死时五十岁,死前自己撰写墓志,焚烧了所写的许多文章。因他诗情豪迈,语言率直惊人。认识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故称“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23.【答案】C

  【解析】C项“济”是“成就”的意思。

  失分点提醒:学生理解词语时脱离句意、文意导致失分。文言实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原文语境考虑,也可以运用适当的方法,如(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本题中的“济”可以联系“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中的“济”(渡过)考虑。

  24.【答案】B

  【解析】A项,以:认为;B项,而:表承接/表转折。C项,焉:代词,之;D项,代词,他们的。

  失分点提醒:文言虚词不能对该词所处的语境进行一定的语法分析是本题的失分点,如B项中的“而”,考虑句间关系,一个是表承接关系,一个是表转折关系。平时也可将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识记,考试时对号入座也可。另外每项的后一句都是课本所学,平时应当掌握准确。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是“认为”之意;“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其”是代词,“他们的”之意。

  25.【答案】C

  【解析】C项“相与”是“一起”的意思。

  失分点提醒:学生理解词语时脱离句意、文意导致失分。可用代入法进行检验,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C项将“互相、交相”代入到原文中,则与后文的“持二人手”的语意不符。

  26.【答案】D

  【解析】D项错误,应理解为: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

  失分点提醒:学生的失分点是对重要词语判定不准确,本句中重点词语为:“顾”,“考虑”之意;“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诚”,“真的”之意。

  27.【答案】(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抓关键词:(鲍叔等人)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之)以国政,孔子美之。其:代指管仲等人。下之:甘居其下。美:赞美。

  失分点提醒:学生的失分点是对重要词语判定不准确,答题时一定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中重点词语为:“下”,名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动词;“授以国政”为省略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

  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布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材料二:

  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

  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做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近些时候对政务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惋惜。

  28.【答案】①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材料一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是避位让贤,充分调动贤明之士,这从材料二中卢怀慎举荐多人也可以看出来。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戮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

  ②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材料一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竟能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一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即便是在材料二中写到其为官清廉,荐人有功,仍然不能遮盖卢怀慎作为宰相的无能。

  【解析】解答该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并从中选取一个方面来谈即可,正面:“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可知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反面:“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可知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

  失分点提醒: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并从中探究。从文章内容分析,正反两个方面都可以。整理答案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利用文中的内容来进行论证,如材料一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姚崇请假十余日,竟能导致政事堆积;材料二中卢怀慎举荐多人等等。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29.【答案】环境与价值

  一位渴望成功的青年一直在寻求获得成功的捷径,但一直未能如愿。一天,一位老婆婆拿了一块石头,让年轻人拿去菜市场门口卖,结果无人问津。年轻人很无奈地拿着石头来问老婆婆,说石头一文不值;老婆婆让他拿到珠宝店门口去卖,结果有人出价30块钱,年轻人没卖;又拿着石头再去问老婆婆,老婆婆说明天你再拿到外国人经常出入的文物商店门口去卖,结果一个日本游客愿意出价300块买这块石头。

  年轻人突然醒悟,原来同样一块石头,放在不同的环境产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故事……

  荀子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可见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不可低估。人取得成功的要素很多,一般分为天时、地利、人和,要其内涵,除了自身的能力优势外,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譬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它甚至会决定孩子一生的价值取向,左右孩子对人生观、幸福观的评判标准。一个在父母的争吵打骂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她)的家庭观念会很淡泊,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也会很偏激,对家庭、对社会缺乏责任感,而在一个温馨宽松的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对家庭充满依恋、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宽厚而平和,从而有更多的机会走向成功。

  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熔炉,可以锻造一个君子,也可以成就一个小人,而这善与恶的标准取决于我们自身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的形成又取决于我们身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和事,因为人都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凸显出来,一个正直的好人,在龌龊的圈子里呆久了,也会改变自己最初的观念,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孟母三迁”的故事之所以广泛流传,原因也即在此。

  一个遍地谎言、推委扯皮、充满争斗的圈子毒害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在一个乌烟瘴气、暗流涌动的环境里,人们的心思不是用在工作上,而是挖空心思地去沽名钓誉,去设下圈套、乱箭穿心而后快,长此以往,再好的人也会慢慢中毒。而在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充满友爱的圈子里,人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得到的评价与自身的表现竟截然不同,原因何在?答案不言自喻。

  常言到:“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又云“于君子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扬善惩恶,才应该在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下,打造一个个和谐的小环境,如此,我们心灵的绿荫才更繁茂,我们工作的热情才更高涨,我们对事物的分析才更入理,也更透彻。

  【解析】本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

  1.从稻草的角度分析,关键句是“人的价值有时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 可以立意为①环境可以影响/决定事物的价值;②联系现实探讨如何增加人(事物)的附加值。

  2.从“有人”角度分析,关键句是“稻草不要以攀龙附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由此可以立意为①依附他人可能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却不一定能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②人(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自我的品质(质量、作用等)。

  3.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1)从文中关于稻草价值的不同观点出发,探讨:何为“价值”/人(事物)的价值由什么决定/人(事物)的价值应怎样体现。(2)从稻草卖了螃蟹价却并不具备螃蟹的价值这一点出发,①论述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而应深入本质(看问题不能看表象)。②联系社会现实(如奢侈品消费、过度包装等)探讨“价格”与“价值”倒置的现象。

  30.【答案】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和下笔时的字斟句酌。

  【解析】结合文本即可得出答案

  31.【答案】①对生活的提炼不够②艺术手法欠熟练③语言表达欠洗炼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32.【答案】①有内容②无可削,不可减

  【解析】本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33.【答案】这句话直接说明美国等西方社会存在的一种观念,即作者所谈论的话题。文中所有的观点都是从这里派生的,因此它在全文中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解析】作用类型的题目往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但要具体分析这句话(这段话)在文中的位置。

  34.【答案】第二段采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增强作品的形象性,“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第三段主要是举例论证,列举事实、事例论证观点,极具说服力,有利地说明了东西方文明不是对立的。

  【解析】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35.【答案】批评有些人自高自大,告诫他们不要小看东方的科学,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

  【解析】举例子目的是证明自己的观点,结合作者要论证的观点理解。

  36.【答案】东西方科学文化各有各的长处,我们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去促进东西方科学文化的融合,不能盲目崇西,也不能盲目地排西。

  【解析】结合文本观点回答,切不可脱离文本。

  37.【答案】作者批驳了“东西文明是极端对立的”观点,并指出夸大西方文明的人是无知的。

  【解析】概括内容即可,第一段指出“东西文明是极端对立的”二、三段是对这个进行批驳,四段是结论:夸大西方文明的人是无知的。

  38.【答案】第①段点明了全文中心,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可能比纯粹的理智的成果对一个时代以及整个历史进程所具有的意义还要大,总领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文章的思路结构,了解布局谋篇的作用。注意分析语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39.【答案】性格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谦虚谨慎,以及有为实现理想坚持到底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筛选整合。

  40.【答案】对比。这样写的深意:欧洲的知识分子缺乏居里夫人那样的品德和热忱,欧洲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从而揭示出居里夫人伟大的道德品质推动了时代和历史的发展,是欧洲知识分子的学习榜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结合文章内容和对比手法的作用进行作答即可。

  41.【答案】(第一问)居里夫人的道德力量和热情堪称欧洲知识分子的榜样,它将会给欧洲的科学界带来良好的影响。(第二问)欧洲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法西斯势力非常猖獗。一些知识分子放弃了科学的尊严和道德,屈从于法西斯,使得整个欧洲知识界乌烟瘴气。作者这样说其实是号召欧洲人民向居里夫人看齐,为欧洲争取一个光明的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结合文章内容和当时欧洲历史知识加以分析作答。

  42.【答案】两文都对人物的卓越成就、高尚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充满了赞颂与崇敬之情。《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抓住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特点,着重写他的卓越成就和贡献,而《悼念玛丽•居里》对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一笔带过,而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其崇高的道德品质上。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体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的侧重点进行比较作答。

  43.【答案】EC

  【解析】A项“以妻子的女性视角构思小说会更生动”显得有些偏颇。 B项“妻子在家中很强势”无根据,“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说明老头的自省与愧疚。 D项“直至不屑一想、勉强维持”不正确。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A项的判断上。按照本文的情节发展来看,妻子的视角的确是会让小说表达更生动,所以学生以为这样的表述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用来评价构思所有小说的角度,就会显得不够全面。

  44.【答案】①小说前几段写丈夫“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进而摔大瓷壶,摔门离家出走的情节,正与小说第⑩段通过妻子心理描写评价的丈夫性格“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相呼应。

  ②第⑤段写到“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和小说结尾,老头在妻子回家前已先到家把炉火捅旺,碎瓷片扫干净,给妻子斟茶等细节,与⑩段“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相呼应。

  ③小说第④段写到“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与有女儿的邻居李老头遭遇相呼应,说明有儿有女依靠还是比不上老伴好。

  【解析】分析“前后照应”的手法,需要对小说情节有准确的了解,对文本有细致的阅读。这篇小说中的照应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小说开头老头因为老婆的唠叨而大动肝火,扔烟盒、烟灰缸、暖壶,摔门而出的一系列动作,正是和后文“性子急躁,又固执”的评价相照应的。写每次吵架之后老头一个小时左右就回来了,和结尾老头先回到家的情景相照应。写因为老头捅烟嘴而引发的吵架,和结尾老婆把老头的烟嘴给他,两个人重归于好相照应等。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少,学生能在小说中找到多处情节照应的例子进行分析,是相对简单的一种练习。

  45.【答案】第⑥段写“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同时,“雪下得紧’也烘托了妻子内心的复杂、烦乱、忐忑的心绪。段落最后写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的暗示了下文“恋爱”时两人情感的美好、圣洁、甜蜜。

  【解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一定的规律。如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等。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本文中的“雪”,也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思考。如妻子因为老头迟迟不归内心的焦灼,就可以通过“雪下得紧’的纷乱进行烘托;“雪”引出下文有关两个人初恋的回忆情节,并且通过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的描写,暗示两个人恋爱的甜蜜。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答题要点不全。学生能够分析到“雪”对妻子情绪的烘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对更深层的解读就无法分析到位了。

  46.【答案】我同意第一种看法“小说让人看到了幸福温馨”。

  ①小说中老夫老妻虽多次争吵,但最后都能相互反省,自动和解,说明两人还是深爱对方的,否则,不可能和解。

  ②小说中两人“恋爱“的情节,说明他们是有良好的感情基础的,吵架不过是他们老年平淡生活的一种调味剂。通过吵架,更检验了他们的感情的真挚。

  ③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特别事件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故小说让人看到了老夫老妻感情的深厚,让人感到了爱情婚姻的幸福温馨。

  结合现实:①夫妻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吵架是很平常的事,吵架也是一种交流,不过是一种激烈的沟通方式。

  ②老夫老妻更懂得珍惜数十年的相守,哪怕爱情削减只剩亲情,这亲情也是升级版的爱情。生活虽有磕碰但只要不离不弃,相互依靠,爱情、婚姻、家庭的温馨美好永在。

  我同意第二种看法。

  ①小说中尽管夫妻二人又和好,相互自省妥协退让,回归正常,但曾经的甜蜜爱情已远去,正如文中所写“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

  ②两人无儿无女可以依靠,也只能相依为命,然后陷入和好——吵架——和好——再吵的怪圈。

  ③老夫老妻屡屡因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而吵架怄气,说明老人们精神的空虚无聊,故借吵架让死水的生活起点波澜。小说看似温馨的结局下隐藏着老年精神世界的无尽悲凉落寞。

  结合现实:①作为老年夫妻,应该有新的生活规划,让心灵有新的依托。

  ②多出去走走,与外界交流,不要宅在家里。

  ③社会、子女要关心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不要让他们有被忽视遗忘之感。

  【解析】回答本题是相对困难的。一方面,学生要选择一种说法进行分析,要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论述。另一方面,学生要结合现实谈自己对这种说法的看法。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进行分析论述。但一定要做到观点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尤其是结合现实谈看法部分,要提出有见地的看法,不要只是提出口号一样的空泛答案。文中对老两口没有孩子的介绍,对邻居李老头有儿女仍然感到孤独的遭遇的介绍,都带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学生应该考虑到社会上的这种现象。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多,探究类的练习属于较难题,需要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学生恰恰是在这方面欠缺的,尤其是联系现实的情况,学生的答案一般是一语带过,言之无物,因此而失分。

  特别推荐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 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 | 2018年高考英语

  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 | 满分作文 | 2018年全国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入口 | 考试时间

  中国大学排名_2018高考重点大学院校排名-中国大学排行榜专题

  2018全国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 高考录取加分政策 | 2018全国高考录取查询

1234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