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咨询工程师 >> 政策规划 >> 规划指导 >> 2019咨询工程师《政策规划》核心考点:第二章第二节

2019咨询工程师《政策规划》核心考点:第二章第二节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 2019年2月25日 ]  【

  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形式、衡量(5 年没考,但是基础概念,须理解记忆)

  1.定义: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活动水平的交替增长和下降。

  2.经济周期的形式

  一般划分为两个阶段:衰退和扩张。

  更深入划分为四个阶段:萧条、复苏、繁荣、衰退

  3.经济周期的衡量

  (1)周期性波动是用实际 GDP 与长期增长趋势背离的程度来衡量的:衰退时,实际 GDP 低于潜在 GDP;扩张时,实际 GDP 短期内高于潜在 GDP。

  (2)衰退:实际产出连续 1-2 年下降,实际 GDP 与潜在 GDP 之间缺口不大时。

  (3)萧条:实际产出持续下降,实际 GDP 与潜在 GDP 之间缺口巨大时。

  (二)经济周期中的失业和价格水平

  1.经济周期中的失业

  就业水平随着产出水平变化,潜在 GDP 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产出,当实际 GDP<潜在 GDP 时,就会出现失业,产出缺口越大失业率越高。

  周期性失业发生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是由总支出不足引起的,因此周期性失业又称作需求不足失业。

  (1)当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以下时,

  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2)当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时,

  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0(周期性失业)

  (3)当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以上时,

  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2017、2016 已考,2018 会不会考前两种?)

  2.经济周期中的价格水平

  (1)当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以下,远离充分就业状态时(萧条),通货紧缩。

  (2)当经济接近或处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复苏一段时间后),各种资源供给出现瓶颈,价格上

  涨的节奏会加快。

  (3)当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以上,接近或达到最大生产能力时,经济无法供给更多资源,需求扩张只会带来价格急剧跳升,而产出无法增加。(12、16、17 年已考,18 年会不会考前两个?)

  (三)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通常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动引起的。

  AD↑→通胀;AD↓→经济衰退、萧条(通缩)

  其他原因:重大发明发生的无规律性、自然灾害与战争等随机事件的发生、宏观经济政策失误等。

  (四)周期状态监测指标——PMI 指数

  采购经理指数(PMI):基于对以样本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问卷调查,对生产、新订单、雇员、供应商配送与库存五项类指标加权计算得出的指数。

  PMI50 为荣枯分水线。

  PMI>50,经济在发展

  PMI<50,经济在衰退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总需求(基础概念须掌握)

  总需求(AD)指经济中所有实体(企业、消费者、政府和外国部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总产出数量。

  AD 与社会整体物价水平呈反向相关关系。

  1.总需求的构成

  (1)消费需求(C)

  (2)投资需求(I)

  (3)政府需求(G)

  (4)净出口(X)

  2.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

  (2)外生变量

  国外产出;

  资产价值;

  技术进步;

  其他:政治事件、自由贸易协定等。

  (二)总供给(5 年没考,但是基础概念必须掌握)

  总供给(AS)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体内的企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社会总供给量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1.总供给构成

  (1)按照供给物形态分为: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

  (2)按照最终用途分为: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

  (3)按照来源分为: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

  2.总供给变动的决定因素

  总供给取决于潜在产出和投入成本。

  (1)潜在产出是总供给的基本决定因素;

  投入品:资本、劳动、土地的供给决定投入品数量,投入品的增长会带来潜在产出和总供给的上升。

  技术和效率: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潜在产出水平。

  (2)投入成本变动对总供给的影响

  工资高低;

  进口品价格;

  其他投入品成本:如较低的石油价格或较少的环境负担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总供给。

  (三)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总水平

  1.总供求的均衡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

  2.实际均衡产出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潜在产出)

  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工具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前几年总考货币政策,18 年会不会考财政政策?)

  1.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目标——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类型——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宽松(扩张)

  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

  (3)货币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存在巨额逆差时—宽松货币政策—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下降—平衡—巨额顺差—紧缩货币政策—本币升值—进口增加、出口下降—平衡

  2.财政政策

  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转移支付等。

  (1)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减税、发行国债等,或以上政策组合使用。

  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政府支出、加税、减少国债发行,或组合使用以上政策。

  (2)非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自动或内在稳定器

  经济繁荣时,税基扩大,税收增加,约束纳税人支出,使政府由赤字转为盈余,自动产生了紧缩效果;

  经济衰退时,税收收入下降,纳税人支出约束减少,政府盈余转为赤字,自动产生了扩张效果。

  自动或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有限,只能减轻而不能纠正 GDP 的变化趋势,因此,还需采用酌情使用的货币政策。

  (3)财政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巨额贸易顺差——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利率上升——本币升值——出口减少、

  进口增加——平衡——巨额贸易逆差——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国内需求——利率下降——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平衡

  五、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代表一国潜在 GDP 或国民产出增加。

  (一)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1.GDP 增长率;

  2.人均 GDP 增长率;

  3.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100%

  4.全要素生产率:指经济增长中减去所有投入要素(劳动、资本)加权平均后的总和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中除去劳动、资本等要素贡献后的余值。

  TFP=Y-αK-βL

  (二)经济增长的要素和主要源泉

  1.经济增长的要素

  (1)人力资源:劳动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

  (2)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

  (3)资本:机器、工厂、道路

  (4)技术:科学、管理、企业家才能

  总生产函数(APF):Q=AF(K,L,R)

  2.经济增长的源泉

  增长源泉:是指劳动、资本、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

  因为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数量短期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常数,因此其对经济贡献的增长率可以忽略不计,只考虑劳动(L)、资本(K)和技术进步(TFP)的贡献。

  土地、劳动、资本都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构成经济增长的源泉,而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根本的源泉。

  (三)促进长期增长的政策

  促进长期增长的政策目标:将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增加潜在产出水平。

  主要措施:

  1.增加国家人力资源储备的教育和培训投资;

  2.鼓励技术进步,鼓励创新,知识产权保护;

  3.加大对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基金、基础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4.实施有助于增加国民储蓄、投资和研究开发活动的税收政策。

12 3
纠错评论责编:sunshine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