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推拿手法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推拿手法学》章节试题及答案:第4章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4月29日]  【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式手法动作结构成分合成的手法,称复合手法。

  2.以一指禅推法与四指摩法相复合操作的手法,称推摩法。

  3.由一指禅推法与拇指揉法的动作结构相叠加而成的复合手法,称推揉法。

  4.由摩法与掌振法动作结构叠加而成的复合手法,称摩振法,或称掌摩振法。

  5.由掌推与掌振二法的动作结构叠加而成的复合手法,称推振法或称掌推振法。

  二、简答题

  1.答:踩跷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用足尖、足掌或足跟在人体体表的不同部位、穴位及经络施以点、揉、推、搓等各种脚法,从而进行治病或保健的方法。踩跷法主要适用于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对某些疾病的急性期也有良好疗效。对有较严重的心肺疾病、急性传染病、脓毒血症、出血性疾病、各种皮肤病、骨结核、肿瘤、骨折及肌腱断裂、孕妇等应禁用;对年老体弱、骨质疏松严重者应慎用。临证时,要详查病情、明确诊断,判断是否为踩跷法适应症,做到心中有数,治疗有方,切忌乱踩。 操作时注意力度要适中,要根据受术者的身体情况和所踩的部位,通过握杠的双手来调整下踩的力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忌用蛮力、暴力。踩踏部位以腰、骶、臀、大腿、上臂为主,在胸背踩踏时,尤其要注意脚的力度、位置、角度等,以免损伤胸廓。踩跷法治疗前1小时内患者不得过多饮水或进食。

  2.答:受术者仰卧、侧卧或俯卧于踩床上,术者两手握杠,先以上肢支撑体重,全脚踩踏于一定部位,重心逐渐前移用足掌下压,或重心后移用足跟下压,如此先轻渐重,由浅而深地反复踩压治疗部位。

  3.答:受术者仰卧、侧卧或俯卧于踩床上,术者两手握杠,以双臂支撑身体,以大拇趾垂直向下点压特定部位或穴位。

  有持续点和间歇点两种操作术式,持续点是指术者在治疗穴位上进行较长时间的点压,时间一般为1~5分钟或更长,以受术者能耐受为度;间歇点又称呼吸点穴法,点压时随呼吸进行(呼气时点而吸气时减力抬起),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0次。

  4.答:受术者仰卧、侧卧或俯卧于踩床上,术者两手握杠,用足掌或足跟着力于治疗部位,沿经络循行方向或肌肉纤维走向作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或自中间向两则分推操作。

  足掌直推法操作时,以一侧下肢作固定支撑,用另一侧脚掌着力于所需治疗部位,沿直线向前推动,每个部位推动次数以3~5次为宜;分推时,两脚平放在胸骨正中或脊柱正中,足跟并拢向两侧分推,一般从上到下依次分推为1遍,可操作5~10遍。

  5.答:受术者俯卧,胸部和大腿部各垫数只枕头,使腹部腾空,离床面约10㎝。术者两手握杠,以双臂支撑身体,用双足的足掌前部着力,踩踏在治疗部位上,膝关节一屈一伸,身体一起一落,对腰部进行一弹一压的连续刺激。

  嘱受术者全身放松,张口呼吸,配合弹压起落,呼气时下压,吸气时弹起,切忌屏气。

  跳起时,脚掌离开踩踏部位,但脚尖始终不离治疗部位。

  术者通过上肢支撑力量的改变来控制踩踏力量,踩踏的力量和次数要根据受术者体质和病情而定,适可而止。

  6.答:术者以单脚或双脚置于受术者肢体一定部位上,做快速来回搓动。

  搓动之脚要紧贴皮肤,频率要快,力度适中,透热为度。

  可横向搓动,亦可纵向搓动。横向搓动时借助床面的支撑,双脚进行同向搓动;纵向搓动时,双脚分置欲搓部位,进行交错搓动。搓时可上下循序缓缓移动。

  7.答:受术者仰卧、侧卧或俯卧于踩床上,术者两手握杠,以两足跟交替节律性击打治疗部位。

  双脚下落时要自然,一般借助重力击打,而非主动发力,力度适中,以受术者能忍受为度,频率要快,80~100次/分。

  8.答:受术者取俯卧位,身体放松。术者位于其足端,一脚立于床上,一脚后跟蹬于腰部痛处或需整复的椎骨处,膝关节屈曲约90°,双手握其两踝部,将下肢提起,至扳机点后,两手突然向上用力,同时蹬踏之脚则快速用力蹬踏,使腰椎受到过伸扳动。每处可操作1~3次。

  9.答:受术者取俯卧位,身体放松。术者位于其足端,一脚立于床上,一脚后跟蹬于腰部痛处或需整复的椎骨处,双手紧拉受术者双手,使胸部抬起,腰椎后伸,至扳机点后,两手突然用力拉提,同时蹬踏之脚则快速用力蹬踏,使腰椎受到过伸扳动。每处可操作1~3次。

  10.答:受术者俯卧,术者位于其左侧,左膝屈曲,左脚踩于床面。右膝跪于腰部正中或需整复处的椎骨,术者两手从受术者腋下插入肩前,用力将其双肩抱起,然后两手一上一下地快速交替晃动其肩部,使腰脊柱左右旋转。

  术者右膝应牢牢地抵住腰部或治疗部位,使晃动旋转之力作用于患处。

  两手晃动要快,晃动的最大幅度应控制在受术者能忍受的范围内。

  11.答:受术者仰卧,屈膝屈髋。术者两脚分置于其两腋下,面向足端而立,两手分别按住其两膝上,先顺、逆时针各环转5~10圈,再向左、右侧各压3~5次。

  操作时应注意其角度、力度与幅度,通过杠杆作用使骨盆运动。

  12.答:受术者俯卧,身心放松。术者左腿跪于其左侧,支撑体重,右下肢屈膝屈髋,以膝盖顶住其颈后,向下跪压,与此同时,两手托住下颌,用力向后上拔伸,使颈部受到过仰牵伸扳动。

  跪颈时,小腿平置于脊柱正中,膝盖紧抵颈后。

  膝盖下压与两手拔伸要协调,下压之力要适中。

  13.答:术者一脚站于受术者腰骶部,另一只脚平踏于受术者颈部或胸部脊椎,术者重心前移下踏,一定幅度后再迅速上抬,重心重新回到站于腰骶部的支撑脚;或施术脚从受术者颈椎起,运用前后脚之间身体重心的转化从上至下依次踩踏其椎体。

  14.答:术者用双脚对称平置于受术者脊柱两旁,脚拇趾由平置开始做屈曲下点,并通过拇趾的屈曲抓附带动整个脚向前移动,两脚交替由下而上进行。

  15.答:双脚对称置于受术者脊柱两旁,用两脚掌进行小碎步交替踩踏,一般先从腰骶部走向肩部,再返回到腰骶部。

  踩踏力度宜轻,频率要快。

  16.答:受术者取俯卧位,术者两脚一前一后分立于需伸展的肌筋两端,前臂支撑体重,两脚同时前后发力,使皮下组织向两端伸展,从而使肌筋得以拉长。

  两脚接触面要吸定,不得有摩擦;力度要适中,以使肌层组织牵伸为佳。

  三、论述题

  1.答:术者坐位或站位,术手沉肩、垂肘,腕关节略屈。拇指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治疗部位,同一手的四指掌面贴附在一侧的治疗部位上。拇指按一指禅推法的动作结构操作,同时带动四指掌面在一侧的治疗部位上摩动。

  操作时,遵照一指禅推法与摩法的操作要领,同时注意两个着力点的动作要配合协调,手腕要放松,不能僵硬。

  2.答:术者取坐位或站位,术手用拇指指峰或罗纹面或偏峰或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突起部着力于治疗部位。肩、肘、腕关节及四指的姿势同一指禅推法。

  术手做小幅度主动环转动作与肘关节主动屈伸摆动的联合运动,带动着力拇指在受术部位上进行节律性旋转摆动,从而产生推和揉的复合效应,频率为120~160次/分。

  拇指着力点要吸定在治疗部位上,带动受术部位皮肤做反复回旋摩揉,使之产生内摩擦效应。

  环旋幅度宜小而摆动幅度则要达到一指禅推法的要求。

  整个推揉动要协调、自然、流畅、富于节律。

  其余要领与一指禅推法和揉法相同。

  3.答:将手掌贴附在治疗部位,掌心对准主治部位,肩、肘、腕的要求同摩法。

  先按掌振法术式使施术手掌产生振颤,动作稳定后,再沿主治穴点四边圆周轨迹,边振边缓缓环转移动,周而复始顺时针或逆时针反复摩振。振动频率保持在8~11次/秒,摩动速度宜平稳缓慢。

  摩、振两种手法的动作结构要自然叠加,连贯顺畅。

  手掌的压力不能过大,只需轻轻地贴附在治疗部位上即可。

  术者要保持自然呼吸或顺腹式呼吸,不得憋气。整个躯干应正直挺拔,不能弓腰塌背。

  其余操作要领同振法、摩法。

  4.答:按掌推法要求将手掌平贴在受术部起始端。先按掌振法术式使施术手掌产生振颤,待动作稳定后,再沿直线边振边缓慢向前推进。可在操作部位上往返推振,亦可单向反复推振。振动频率保持在8~11次/秒,推移速度要缓慢,掌面要放平贴稳。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