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中药药理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2018自考中药药理学精选试题(15)_第5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11月27日]  【

  5.简述题

  (78) 现代研究从血液循环和血液流变学角度证明了“血瘀证”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或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有关。其表现:一是血液方面,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粘度、浓度、聚集性。凝固性等增高;二是血管方面,如血管硬化、内腔狭窄、粗糙、破裂,毛细血管脆性增加。通透性增高;三是心脏方面,如心脏泵作用力下降。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全身或局部循环障碍,特别是微循环功能紊乱。

  (79)活血化瘀药抗血栓形成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以下环节完成:①抑制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因而减少了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可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多种活血化瘀药能提高血小板内 cAMP的含量,或直接抑制环加氧酶而使TXAZ的合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②增加纤溶酶活性。

  (80) 1.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倾向。如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能明显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使细动脉、细静脉管径增加。

  2.改善微血管形态:缓解微血管痉挛,减轻微循环内红细胞的淤滞和汇集,微血管径顶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

  3.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微血管周围渗血。

  (81)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有:1.抗心肌缺血: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疗效。丹参抗心肌缺血作用环节可能包括:扩张冠脉;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自由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2.抗脑缺血。3.抗血栓: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素能抑制血栓形成。丹参抗血栓形成与其抗凝血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关。4.改善微循环;5.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6.镇静、镇痛。

  (82) 丹参抗血栓形成的有效成分是丹参酮和丹参素,与其抗凝血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丹参通过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血小板中cAMP含量,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丹参素能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数,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此外,丹参素对凝血功能有抑制作用,还能促进纤维蛋白降解。

  (83) l.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川芎嗪对不同种属动物及不同状态心脏的作用不同。

  2.扩张血管、降血压 川芎、川芎总生物碱、川芎嗪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不同的给药途径、不同剂量的川芎嗪,对各种动物可产生不同的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与异搏定相似,但较弱。挥发油部分无降压作用。

  3.抗心肌缺血 川芎嗪能对抗因结扎冠脉、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动物心肌缺血,减少梗塞面积,减轻心肌病变程度和抗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对家兔及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预防作用。川芎嗪抗心肌缺血作用主要与其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有关,也与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有关。

  4.抗脑缺血 川芎嗪可迅速透过血脑屏障,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阿魏酸有抗氧化作用,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84) 川芎嗪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川芎嗪影响血小板功能及抗血栓形成可能是通过调节TXA2/PGI2之间的平衡产生的。川芎嗪抑制TXA2的合成,阻滞Ca2+向细胞内流,升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

  阿魏酸能抑制ADP和胶原诱发的血小板聚集。阿魏酸抑制血小板TXA2的释放,对其活性有直接对抗作用。阿魏酸不影响动脉壁PGIZ的生成,且对PGI2活性有增强作用。

  (85) 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抗心律失常:银杏内酯B浓度依赖性地抑制L-型钙通道,减轻细胞内钙超载;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86)  银杏内酯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对花生四烯酸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几无影响。银杏叶总黄酮能对抗胶原-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体内血栓形成。银杏叶口服液能溶解体外血栓,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

  (87) 与增强血小板膜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血小板内cAMP含量有关。水蛭素能抑制凝血酶对血小板的诱导作用,抑制凝血酶与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接受凝血酶的刺激,并促使凝血酶与血小板解离,从而有效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水蛭是一种作用较强的TXA2合成抑制剂。

  (88) 延胡索的醇制浸膏、醋制浸膏、散剂等均有明显镇痛作用。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丑素次之,甲素较弱。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较吗啡弱但优于复方阿司匹林,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没有成瘾性。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使纹状体亮氨酸脑啡肽含量增加有关。

  6.论述题

  (89)“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出现浓、粘、凝、聚等现象。

  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浆渗出,血液浓缩,红细胞比容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血球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含量升高。

  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血浆粘度增大,全血和血浆比粘度增加。

  凝,指血液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液中聚集型血小板数目增多,阻塞微血管,加速凝血过程,红细胞沉降速度加快。

  聚,指红细胞聚集力增加,表现为血流速度变慢,切变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使红细胞彼此靠拢而发生聚集。

  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病人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其中以丹参、赤芍、川穹、益母草、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90) “血瘀证”微循环障碍,时常有微血管血流缓慢,血液浓缩,血流淤滞,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导致微血管缩窄或闭塞而阻塞了微循环通路;另一方面由于纤维蛋白降解物产生增多,增强组胺、激肽类物质作用,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可造成局部血液浓缩,动性升高,致使血管内红细胞聚集。

  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倾向。如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能明显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使细动脉、细静脉管径增加。②改善微血管形态:缓解微血管痉挛,减轻微循环内红细胞的淤滞和汇集,微血管径顶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③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微血管周围渗血。

  (91) “血瘀证”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心血管功能障碍。心脏射血功能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某些器官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血管阻力增加,器官血流量减少。全身或局部器官供血供氧不足。

  多种活血化瘀药物都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还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器官组织血流量,因此具有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丹参、川芎、桃仁、益母草、水蛙、莪术、延胡索、穿山甲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下肢血管阻力和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

  (92) 1.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

  2.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

  3.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

  4.抗动脉粥样硬化:丹参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减少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丹参素可减少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抗脂蛋白氧化,并使氧化脂蛋白中脂质过氧化物明显减少,使氧化脂蛋白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减弱。丹参还可减轻纤维蛋白凝块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刺激动脉内皮细胞分泌PGI2。

  (93) 川芎抗血栓形成主要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

  川芎嗪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川芎嗪影响血小板功能及抗血栓形成可能是通过调节TXA2/PGI2之间的平衡产生的。川芎嗪抑制TXA2的合成,主要抑制TXA2合成酶,作用呈量效关系,而对环氧化酶活性和PGI2活性无影响,但能增强PGI2样物质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还可能通过阻滞Ca2+向细胞内流,以及升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而起作用。

  川芎所含的阿魏酸也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静脉注射后能抑制ADP和胶原诱发的血小板聚集。阿魏酸还能抑制血小板TXA2的释放,对其活性有直接抗作用。阿魏酸不影响动脉壁PGIZ的生成,且对PGI2活性有增强作用。

  (94) 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等,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镇痛、镇静催眠、抗心肌缺血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等。

  (l)镇痛 延胡索的醇制浸膏、醋制浸膏、散剂等均有明显镇痛作用。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丑素次之,甲素较弱。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较吗啡弱但优于复方阿司匹林,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没有成瘾性。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使纹状体亮氨酸脑啡肽含量增加有关。

  (2)镇静、催眠 延胡索、左旋四氢巴马汀对多种实验动物有镇静催眠作用,催眠同时伴有同步的脑电变化。静脉注射左旋四氢巴马汀可使正常家兔的皮层电活动由低幅快波转为高幅漫波。延胡索对睡眠时相有较明显的影响,使快波睡眠(SP)和深度慢波睡眠(SWS-Ⅱ)减少,而轻度慢波睡眠(SWS-Ⅰ)明显增加,表明产生的催眠作用是近似于生理睡眠,而不是真正的生理性睡眠。

  左旋四氢巴马汀引起的睡眠浅而易醒,并可使猴驯化,具有一定的镇吐和降低体温作用,能对抗苯丙肢的中枢兴奋作用和毒性作用。大剂量时出现锥体外系反应。这些作用显示它与吩噻嗪类作用有相同之处,推测镇静催眠作用机制主要与阻滞脑内DA受体的功能有关。

  (3)抗心肌缺血

  (4)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责编:chaoli9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