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章节习题:第2章_第5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4月25日]  【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CBDB 6~10: ABBDA 11~15: ABDAC 16~20: CAAAB

  21~25: BDDBC 26~30: ADABC 31一35: ACDDE 36~40: ECBBA

  41~45: BCDDA 46~47: CB

  二、多项选择题

  1~5: ACD. ABE. CE. ABCE. ABDE 6~10: ABD. ABCD. ACDE. ABC. AB

  11~15: ABCDE.AE. BCD. ABCDE. AD 16~17: ABCDE. ABCE

  三、名词解释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2.被动转运:是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

  3.溶出速率: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

  4.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可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5.促进扩散: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6.ATP驱动泵:以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

  7.多药耐药:外排转运器对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紫杉醇、长春碱等的外排作用会导致肿瘤细胞内药量减少,从而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大大下降的现象。

  8.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BCS依据溶解性与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I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Ⅱ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Ⅲ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Ⅳ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9.药物外排转运器:转运器的一种,依赖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可将底物逆向泵出细胞,降低底物在细胞内的浓度,如P一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等。

  10.多晶型: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晶型。

  四、问答题

  1.促进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酌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其特点有:①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③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④转运有饱和现象;⑤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⑥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与被动转运相同的是:促进扩散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原则,不消耗能量。与被动转运不同的是:由于载体参与,促进扩散的速度要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

  2.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可分为ATP驱动泵和协同转运两种。ATP驱动泵是以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协同转运是依赖另一种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存的能量对物质进行主动转运,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是钠钾泵或质子泵。主动转运的特点有: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④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具有饱和作用;⑤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相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⑥受代谢抑制剂的影晌;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3.口服药物的吸收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进行,胃肠道生理环境的变化对吸收产生较大的影响。

  (1)消化系统因素: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液的pH呈酸性,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小肠较高的pH环境是弱碱性药物最佳的吸收部位。②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胃排空速率慢,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弱酸性药物吸收会增加,但是胃排空加快,到达小肠部位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在小肠部位吸收。③小肠内运行:可促进固体制剂进一步崩解、分散,使之与肠分泌液充分混合,增加了药物与肠表面上皮的面积,有利于难溶性药物的吸收。④食物的影响:食物不仅能改变胃空速率而影响吸收,也可能促进药物的吸收或不影响吸收。⑤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药物的胃肠道代谢是一种首过效应,对药物疗效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响。

  (2)循环系统因素:①胃肠血流速度:血流量可明显影响胃的吸收速度,但这种现象在小肠吸收中不显著;②肝首过作用:肝首过效应愈大,药物被代谢越多,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③肠肝循环:对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有影响,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④淋巴循环:对大分子药物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3)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部分或全部胃切除、肝脏疾病等均可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

  4.①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很多,药物本身生物利用度低可能是由于药物的吸收差或受到胃肠分泌的影响。与食物同服,可促进胃排空速率加快,药物进入小肠,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脂肪类食物可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可促进难溶性药物溶解吸收。剂型因素也有很大影响,药用辅料的性质与药物相互作用均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②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无定型药物或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变剂型增大药物表面积;制成复方制剂或改变剂量促使酶代谢饱和等;制成前体药物等。

  5.药物的浴出是指药物从制剂中溶解到溶出介质中的过程。口服固体药物制剂后,

  药物在胃肠道内经历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通过上皮细胞膜吸收。对难溶性药物而言,溶出是其吸收的限速过程,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溶出速率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药效强度和作用持续时间。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主要有:①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度直接相关,当药物在扩散层中的溶解度增大,则可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

  ②粒子大小,药物粒子越小,则与体液的接触面积越大,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大,吸收也加快。③多晶型,不同的晶型溶解度不同,其溶出速度也不同,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并会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④溶剂化物,将药物制成无水物或有机溶剂化物,有利于溶出和吸收。

  6.Ⅱ类药物是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一类药物,因药物在胃肠道溶出缓慢而限制了

  药物的吸收。影响Ⅱ类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

  等。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或)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均可有效地提高该类药物的口服吸

  收,主要方法有:①制成可溶性盐类;②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③加入适量表面活

  性剂;④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⑤增加药物的表面积;⑥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

  滞目时间;⑦抑制外排转运及药物肠壁代谢。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