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温病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2018自考温病学模拟试题(15)_第3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12月21日]  【

  一名词解释

  1指津液耗伤而阳明腑实

  2因素体阳气不足,或治疗中使用寒凉太过,湿邪塞化而导致肾阳受伤

  3指湿热化燥,邪热劫烁肾阴而致肾阴不足。

  4指湿温病邪久留,采精血正气亏耗衰微而深入阴分和血脉之中,并与淤滞之气血互结,胶困难解而致络脉凝淤,灵机不运。

  5湿邪在表,未化热者为阴湿,已经化热者为阳湿。

  6指里急窘迫欲便而坐久仍不得便。

  7指由于中气亏损等原因,使脾失升运,胃失和降而出现吐泻交作。

  8指部位而言,为人体 之半表半里。薛雪指出“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二填空题

  1脉细如丝或绝 卫外之阳暂亡 湿热之邪仍结

  2宜用辛开

  3中上二焦

  4肺虚 肺实

  5湿流下焦

  6足阳明 胃经 足太阴脾经 阳明 太阴

  7后但热不寒 汗出胸痞 舌白口渴不引饮

  8在表 肌肉

  9辛泄佐清热

  三选择题

  四问答题

  1《湿热病篇》的内容大要是

  1) 以论述湿热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证治为主,兼及与其有关的暑病,寒湿,下利等。

  2) 阐述湿热病的感邪途径和病变中心。湿热之邪主要从口鼻而入,其病变主要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3) 指出湿热病有正局变局之不同。湿热病属太阴阳明者为正局。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多兼厥阴风木,故可见耳聋干呕,发痉发厥,此则为湿热之变局。

  4) 论述湿热病与温病,伤寒的区别。湿热病的表证乃太阴阳明之表,即四肢肌肉与胸中,所以湿热病初起必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胸痞等脾胃病变,而伤寒为寒邪束表,表现为太阳表寒证。

  5) 以三焦和卫气营血相结合论述湿热之病机证治。

  2《湿热病篇》第一条“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苔白,口渴不引饮,”论述了湿温病初起的典型见症及辨证要点。为湿热病初起的辨证提纲。湿热病初起湿遏卫气,阳气被郁,故感恶寒。其发热为身热不扬,头以昏胀为主,疼痛不甚,伴有身困,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湿阻见症。而伤寒表证,恶寒重而发热轻,头身疼痛较甚,肌表无汗,脉象浮紧,表现一派卫阳,肌腠甚至经络为寒邪所郁的见症。

  3所谓湿热正局,是指湿热病必见之证;而变局则是指在湿热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兼变证。正局之典型见症为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苔白或黄,口渴不引饮。而变局 则因“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 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多兼厥阴风木”出现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4懊憹的病位在胸膈,其症较烦闷为重;脘闷的病位在胸下腹上,二者同见,示其病变范围较大。湿热病证,壮热口渴,脘闷懊憹,时谵语,三者并见,薛氏认为是“浊邪蒙扰上焦”且治用“涌泄”目的是宣泄胸膈。辨为病在胸脘而非阳明,心包病变的根据是“一为阳明气热,是无形热盛,它除壮热口渴外,必有汗多脉洪的热迫津现象,必无浊邪内郁的懊憹,胸闷症状。本证之口渴是与其初起之口渴不想饮水相较而言,不似阳明热盛的口渴引饮。二是热陷心包,其症谵语必重,甚则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舌蹇肢厥,和本证之脘闷懊憹,时有谵语,显然有别。

  5“呕吐清水或痰多”是由于素有痰饮内蕴,郁遏肝胆之火上逆,胆胃不和而呕吐清水或痰多,即“土壅木郁”的结果。除了呕吐清水或痰多这一主证外,尚有口苦,苔垢腻,脉弦滑等症。治宜化痰涤饮,清胆和胃降逆。用温胆汤和瓜蒌、碧玉散治之。

  “呕恶水止”是由于湿热余邪犯胃,致胃失和降之常而气逆于上。本证还当有;口渴不欲饮,苔见黄微腻,治宜清化湿热,通降肺胃。用川连清除湿热,降胃火上冲,苏叶降逆顺气,则呕恶自除。

  6本证多见于湿热病后期,症见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等。乃由于湿热先伤阳分,日久及阴分,即由气分入于营血,而致阴阳两困,气血凝滞,则病邪更无外泄之机,继而深入厥阴,使血络凝滞。所谓“主”指“正”而言,包括阴阳,气血,脏腑,血脉等。所谓“客”是指“病”邪,在此指暑湿病邪,“主客浑受”即为暑湿病邪久留,乘精血正气亏耗衰微而深入阴分和血脉之中,并与淤滞之气互结,胶困难解,形成络脉凝淤之顽疾。治当活血通络,破滞化淤。药以地鳖虫,鳖甲,穿山甲,僵蚕等灵动之品搜剔经络,散淤破滞;桃仁活血逐淤,润通而引邪尽泄于下;柴胡升举阳气,引厥阴之邪从少阳而出,淤滞除,络脉通,其邪可解。

  7暑湿之邪淤滞肺络,肺气不降,气逆而上,其证为实。实喘声高息壅,呼吸粗大,咳喘不止,昼夜不休,伴有苔厚腻,口渴不欲饮,脉濡软而数,治以泻肺清暑,方用葶苈泻肺,枇杷叶降肺气,配合六一散导暑下行。暑伤元气为虚,虚则喘声低怯,咳喘断续,呼吸浅弱,口渴汗多,脉虚软或散大,甚或脉虚欲绝。治宜益气敛肺,方用生脉散。

  8湿伏中焦和湿滞阳明两者共同点是湿热均在中焦,湿重热轻,病位侧重在脾,治宜辛开,不同点:湿滞阳明为湿浊极盛,阻于中焦脾胃,尚未化热,除了舌遍体白,口渴外,还应脘痞,恶心,腹胀等证,治疗用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温燥之品辛开极盛之湿浊。湿伏中焦为湿邪内阻中焦,始渐化热,湿重于热之症。;临床以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为表现。治疗宜辛开化湿为主,少佐清热之品,所以薛氏用杏仁,桔梗,枳壳轻苦微辛,宣利肺气,取其气化则湿化;藿香、佩兰、菖蒲、蔻仁、郁金芳香运脾化湿;苍术、厚朴、草果、半夏苦温燥湿;因湿已化热用六一淡渗利湿。

首页 1 2 3 尾页
责编:chaoli9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