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针灸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针灸学》章节试题:第8章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4月13日]  【

16.诊断:目赤肿痛。

治法:取手阳明、足厥阴肝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合谷、太冲、睛明、太阳。

 方义:本方旨在清泄风热、消肿定痛。目为肝之外窍,阳明、太阳、少阳经脉均循行目部。合谷调阳明经气以泄风热。太冲属肝经,导肝胆之火下行。睛明为太阳、阳明交会穴,可宣泄患部之郁热。太阳点刺出血。以泄热消肿。

17.诊断:聤耳。

 治法:祛风清热。取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以泻法为主。

 处方:风池、听会、翳风、合谷。

方义:风热结聚少阳,风池属少阳经.与合谷配以祛风清热。听会、翳风分属手足少阳经穴,两穴位近耳廓,泻之可消散局部瘀热。

18.诊断:耳鸣耳聋(虚证)。

治法: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兼取足少阴经穴,针用补法,并可用小艾炷灸患部腧穴。

处方:翳风、听会、侠溪、中渚。

配穴:肾俞、关元。

方义:手足少阳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因此取手少阳之中渚、翳风,足少阳之听会、侠溪,疏导少阳经气。四穴参合,为治疗本痛的主穴。肾开窍于耳,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注于耳,故取肾俞、关元以调补肾经元气,使精气上输耳窍,奏止鸣复聪之效。

19.诊断:鼻渊。

治法:清热宣肺,通利鼻窍。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利用泻法。

处方:列缺、合谷、迎香、鼻通、印堂、风池。

方义:鼻为肺窍,故取肺经络穴列缺,以宣肺气,接风邪。手阳明与手太阴相为表里,其脉又上挟鼻孔。合谷、迎香可疏调手阳明经气,清泄肺热,其中迎香治鼻塞、不闻香臭最为有效。印堂位在督脉而近鼻部,鼻通位居鼻之两侧,取两穴可散局部之郁热以通鼻窍。风池为治眼、鼻病有效穴,具疏风利窍之功。

20.诊断:牙痛。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

处方:合谷、颊车、内庭、下关。

方义:手足阳明经脉循行入上、下齿,阳明郁热,循经上扰而发牙痛。取合谷清手阳明经之热,颊车、内庭、下关疏泄足阳明经气,通经止痛。

21.诊断:咽喉肿痛(实热证)。

治法:取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少商、合谷、尺泽、陷谷、关冲。

方义:本方通治咽喉肿痛之属于热证者。少商系手太阴经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泄肺热,为治喉证的主穴。尺泽为手太阴经的合穴,泻肺经实热,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台谷、陷谷分属于手足阳明经,二穴能疏泄阳明之郁热。配以三焦经井穴关冲,点刺出血,加强清泄肺胃之热,达到消肿清咽的作用。

22.诊断:气厥。

治法:苏厥醒神。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合谷、太冲。

方义:水沟位居任督交接之处,督脉入脑上巅,取之接续阴阳经气,有开窍醒神之功。中冲调节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厥证要穴。涌泉引气下行,开窍醒神。足三里补气血而和中,以资气血之源。合谷、太冲为四关穴,为治厥证主穴,具有开窍醒神作用。

23.诊断:抽搐。

治法:熄风定惊。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百会、印堂、水沟、合谷、太冲、内关、丰隆。

方义:百会、印堂熄风定惊,开窍醒神。水沟为止抽搐要穴。合谷、太冲开四关,熄风止痉。内关开胸解郁。丰隆健脾化痰。

24.诊断: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胆俞、肝俞、日月、阳陵泉、胆囊穴、内关、足三里。

方义:胆俞、日月、肝俞、期门俞募配穴,疏调肝胆气机而止痛。阳陵泉,足少阳之合穴,以利胆腑。胆囊穴为治胆腑的经验穴。内关、足三里宽胸止呕。

25.诊断:肾绞痛。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止痛。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方义;肾俞、三焦俞、关元疏利膀胱气机。阴陵泉、三阴交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26.诊断:虚脱。

治法:回阳固脱.苏厥救逆。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素髎、水沟、内关。方义:索髎属督脉,有升阳救逆,开窍清热之功,急刺可使血压回升。水沟为苏厥救逆之要穴,急刺可回阳固脱。内关宁心安神。三穴合用,回阳固脱。

27.诊断:心绞痛。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

方义:心俞、厥阴俞为心和心包之背俞穴,两穴可通阳活血。内关为治疗心绞痛特效穴之一。膻中为心包之募穴,与厥阴俞俞募相配,善治心胸疾患。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