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针灸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针灸学》章节试题:第6章_第3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4月13日]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C     2.E     3.E    4.B     5.D     6.E     7.C

(二)B型题1D2C3B4E5C6D7D8A9E10B11D12E13B14C15A16A17C18D19C20D21E22C23A24B

(三)D型题1.AB    2.BE    3.CD     4.BD    5.AD     6 BD

(四)X型题1.AEC     2.ABD     3.BD     4.ABCE     5.ABCD    6.AC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以及经络异常反应,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称为经络证治。

2.即随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提出的。

3.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4.本经原穴与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

    5.“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季节(包括时辰)、地理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6.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上下配穴法”。

    7.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称“郄会配穴”。

(二)填空题

1.深刺久留针  灸法           2.浅刺少留针  点刺出血          3.手太阴  足太阳

4.脏腑辨证  与有关脏腑相联属的        5.俞募穴  重灸         6.任脉  阴跷

7.临泣  耳后、颊、颈、肩     8.行间  解溪                    9.神门  复溜

10.郄穴  16                  11.井  合                       12.身热  喘咳寒热

13.足阳明  大肠              14.胃  腑

(三)辫断题1.×   2.×   3.√   4.×    5.×   6. √   7.×   8.×

(四)问答题

    1.若心经热循经上扰,则可见嗌干、目黄、口舌糜烂、舌肿、舌体麻木等。治宜取本经和手厥阴经、太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不灸。

    2.若风寒湿邪外侵,痹阻经脉则可见膝股内侧痛、足跗肿痛、四肢屈伸不利、痿痹不仁、足大趾内踝痛等。治宜取本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针灸并用。

    3.八会穴是指人体的气、血、筋、骨,脉、髓、脏、腑之精气所聚会的八个腑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气会膻中,血会膈俞、骨会大杼、髓会绝骨。临床上,气病可取膻中,如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嗽,肝气部滞所致的乳少。

    4.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分布于腕踝部上下。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日外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喉咙、胸膈。

    5.下合穴的应用是根据《灵抠·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原则,对六腑的病证均可用各自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治疗大肠病可取上巨虚,胆合于阳陵泉,治疗胆的病证可取阳陵泉。

    6.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可产生一定的影响。春夏之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邪伤人亦多在体表;秋冬季节,阴气渐盛,人体气血潜藏于内,病邪伤人亦多在体内。治疗上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人体气血流注呈现与时辰变化相应的规律,针灸治疗注重取穴与时辰的关系。强调择时选穴,即根据不同的时辰选取不同腧穴进行治疗。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此外,因时翩宜还应把握针灸的有效时机,如治疗疟疾多在发作前2~3小时针刺等。

    7.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骑穴。取穴原则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近部取穴。即指选取距离病痛所在部位或临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可接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腑穴.予以治疗。如鼻病取迎香等。

    二是远部取穴。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方法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多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棘上前腧穴。例如: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必要时可加取内关等。

    三是随证取穴。即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提出的。如高热可选取大椎,盗汗取阴郗。

8.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它的临床应用是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畦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例如:手太阴肺经(里)先病,症见咽喉肿痛或咳嗽,即取其原穴太渊为主;手阳明大肠经(表)后病,症见牙痛,则取其经络穴偏历为客。相反如果手阳明大肠经先病,取其经原穴合谷为主;手太阴肺经后病,取其经络穴列缺为客。

9.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地方。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郗穴,合起来共十六个郄穴。其为:肺经郄穴孔最、大肠经郄穴温溜、胃经郄穴粱丘、脾经郄穴地机、心经郄穴阴郄、小肠经郄穴养老、膀胱经郄穴金门、肾经郗穴承浆、心包经郄穴郗门、三焦经郄穴会宗、胆经郄穴外丘、肝经郄穴中都、阳跷脉酃穴跗阳、阴跷脉邵穴交信、阳维脉郄穴阳交、阴维脉郄穴筑宾。

    郄穴常用以辅助诊断急性病痫。当脏腑经络患有急症时,按压郄穴常常在本经郄穴上出现阳性反应。在治疗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症,是急救的常用穴。如心绞痛取郄门。另外,阴经的郄穴可止各种出血,如孔最善治咳血;阳经郄穴则善于止痛,如急性胃痛取粱丘。

10.首见于《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指井(木)穴可治心下胀满的疾病,肝本为病,常见心下满,因肝脉由足上行,贯膈注肺布胸胁;荥属火为心的属性,火为热病,故刺荥可泻热;俞主体重节痛,输穴属土。归于脾主长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肌肉,脾病则肢体沉重,关节疼痛;经主喘咳寒热,经属金归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外台皮毛,有病则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合为水穴,归于肾,肾主水,主纳气司二便,有病则出现咳喘,二便失司,水气下流而为泄泻。 

首页 1 2 3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