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学前教育心理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_第4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3月31日]  【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

  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2分)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3分)

  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2分)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2分)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2分)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4分)

  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进为两难故事法,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

  (1)前习俗水平:(1分) 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2分)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系的。(2分)

  (2)习俗水平:(1分) 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

  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2分)

  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2分)

  (3)后习俗水平:(1分)

  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2分)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2分)

首页 1 2 3 4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