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文学类 >> 工业设计史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工业设计史》精选试题:论述题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6年11月29日]  【

  16.简述二、三十年代流行于欧美的装饰艺术运动的主要特征,如何评价。

  答:装饰艺术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以法国、美国和英国等为代表的一次风格特殊的设计运动。它发源于法国,主要集中于豪华和奢侈的产品与艺术品的设计上。由于这场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所受影响很大,两次运动既对立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装饰艺术”之名来自1925年的巴黎装饰主义展览。“装饰艺术”并不仅指一种单纯的设计风格,而是包含广泛(爵士图案)。它是对矫饰的新艺术运动的反动,反对古典主义、自然(特别是有机形态)、手工业倾向,主张机械化的美。

  在形式上影响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有:1、埃及等古代装饰风的实践性。埃及图吞哈蒙墓出土器物的装饰动机是继日本风格后又一次重要的外来影响。2、原始艺术。主要是来自非洲和南美的原始部落的影响。3、简单的几何外型。与工业生产相关,时代特征强烈的简单几何外型成为20世纪20年代研究的中心。4、舞台艺术。俄国芭蕾舞团舞台和服装设计,法国服装设计,美国爵士乐影响。5、汽车。汽车作为20世纪文明的象征,在设计形式和思想上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6、独立的色彩体系。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特别重视原色和金属色彩。

  评价:装饰艺术运动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表示反对,而对于单调的工业化风格加以批评,它承认工业化,不同于前两次运动,但在装饰趋向上又有相似之处;又由于强调装饰化,与现代主义存在区别。因此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间的一场衔接。装饰艺术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的设计运动,服务对象仍是社会上层。其普及的原因是自身的折衷风格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很大程度上只是设计界的探索,很难形成一种统一、流行的风格。

  17.日本工业设计是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的? 简述日本设计中的“双轨制”。

  答: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日本设计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所谓的“双轨制”。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地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这些设计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还是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如小型化、多功能及对细节的关注等。

  通过这种“双轨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并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1956年柳宗理设计的“蝴蝶”凳就是一例。设计师将功能主义和传统手工艺两方面的影响融于这只模压成型的胶合板凳之中。尽管这种形式在日本家用品设计中并无先例,但它使人联想到传统日本建筑的优美形态,对木纹的强调也反映了日本传统对自然材料的偏爱。

  18.艺术装饰运动,折衷主义,后现代设计运动都比较注重从历史中汲取设计灵感,请你结合史实,论述他们对于如何将历史文脉运用于设计过程之中的主要差别。

  答:折衷主义1820-1900在19世纪,一个更为直接和严峻的问题是风格上的折衷主义。所谓折衷主义就是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而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所以也被称为“集仿主义”。随着生产的商品化,需要用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和刺激市场,于是希腊、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情调杂然并存,汇为奇观。同时,19世纪的交通已很便利,考古学大为发达,加上摄影术的发明,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古代遗产,以致有可能对各种式样进行拼凑与模仿。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19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设计革新运动。在大工业迅速发展、商业日益繁荣的形势推动下,欧美的工业设计逐渐走向成熟。仍然经常留恋手工业生产的新艺术设计运动,己不能适应普遍的机械化生产的要求。以法国为首的各国设计师,纷纷站在新的高度肯定机械生产,对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现代建筑和各种工业产品的形式美和装饰美进行新的探索,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对建筑、家具、陶瓷、玻璃、纺织、服装、首饰等方面的设计,力求在维护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使工业产品更加美化。装饰艺术运动中表现出的东西方艺术样式的结合、人情味与机械美的结合等内涵,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师的重视。

  后现代主义设计(Post Modernism)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建筑设计并影响到其他设计领域,在设计宗旨、风格等方面向现代主义设计提出挑战。

  20世纪60年代,西方进入“丰裕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长期以单调、沉闷、冷漠的形式充斥城市,使人们渴望出现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形式单调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和商业竞争。后现代主义设计遂应运而生。其设计风格的总体特征,是重视形式、强调装饰。企图把良好的功能、科学的结构和古希腊罗马样式、哥特样式以及巴洛克、洛可可或维多利亚等各种经典样式的装饰细节相结合,追求独特艺术韵味和设计个性,并面向不同的文化群体与层面,从中汲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常常显得生动、活泼,同时又经常呈现出繁琐、杂乱无章甚至拼凑和大杂烩的面貌。

  19.从一个或几个侧面论述北欧设计,重点论述方向,北欧设计与包豪斯的关系,民族手工艺设计与现代工业设计的结合,软性功能主义,人性化与个性化的设计。

  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地处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设计领域中崛起,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影响十分广泛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风格有着强烈的共性,它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对于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对于传统的尊重,在形式与功能上的一致,对于自然材料的欣赏等。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一种现代风格,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包豪斯所推崇的功能主义也影响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斯德哥尔摩博览会在其它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引起了反响,新的功能主义迅速传播到了各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极端形式的功能主义并未深入大众,钢管金属家具和严格的几何形式只是宜于公共建筑,各种家具和家用产品需要一种比功能主义更为柔和并具有人文情调的设计方法,即所谓“软性”的功能主义。那些与国际潮流并驾齐驱的设计师一方面保持革新的功能主义精神,同时又以一种能够批量生产的方式应用木材等传统的材料。这一阶段的家具清楚地展示了这种新风格的特点:即以直线为主的简洁的结构技术,视觉上和实际上的轻巧形状以及使用皮革、木材等天然材料,同时又不失功能主义的实用原则。

  20.斯特恩曾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装饰主义,隐喻主义,文脉主义,请结合史实论述你对这三大特点的认识。

  答: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后现代主义对环境的影响首先体现于建筑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它设计领域。文丘里的建筑理论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少就是乏味”的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在这一点上他与波普运动一脉相承。

  后来的一些美国建筑师如格雷夫斯(Michael Groves,1934-)、穆尔(Charles Moore,1925-)等人又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建筑风格上,特别是古典主义。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借鉴历史建筑的部件和装饰,如柱式、山花等,并把其与波普艺术的艳丽色彩与玩世不恭的手法主义结合起来。穆尔1975-1978年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作,它由各种历史式样的建筑片段构成。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1939-)出版了《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系统地分析了那些与现代主义理论相悖的建筑,明确地提出了后现代的概念,使先前各自为政的反现代主义运动有了统一的名称和确切的内涵,并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发言人斯特恩(Robert A.M.Stem)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Arnamentation)。他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