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文学类 >> 中国文化概论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仿真试题及答案四_第4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9年11月10日]  【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通过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关系,试述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

  【参考答案】:礼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化混沌未分时,不存在俗与礼的区别;伴随着阶级分化、文化分层的过程,礼逐渐从原始习俗中提纯出来。礼起源于俗,但礼不同于俗。礼最初是人神关系的调节,后来扩展到人,最后扩展到社会,成为严格的社会行为规范。礼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的重要作用。

  因此,历代统治者出于社会控制的需要,强调礼仪原则,礼仪制度的化导与示范作用,以教化或强制的形式,使人们自觉遵循礼制的约束,“化民成俗”成为大小官吏的治政目标。在统治阶层不遗余力地灌输下,传统社会的礼仪制度大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礼制化为民俗,与中国古代家族势力通过家法、家规对礼制的维护有关,古代社会的家礼是国家礼制精神与庶民日常生活的结合。在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下,家族制度上升为国家礼制,然后又由国家礼制下降为民阔家礼俗规。礼俗的这种升沉变化反映出传统中国社会的伦理特性。

  2、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形成中国区域文化主要有四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举个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例子说,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多是半地穴式的,而在江南地区则流行干栏式结构的居巢。很明显,气候的干湿起决定性作用。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关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崇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何以在那里兴起那样一种信仰?这是因为它们的海洋环境。有人认为所谓的神仙之说,可能与东海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有关。关于得天独厚,可以明清晋商鼎盛一时的原因为例。晋商在明代兴起的原因很多,但山西北靠蒙古,南接中州,西连陕西,东邻河北的交通,以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不能不说是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过,任何一个区域的得天独厚,都是需要外在条件的,所以这样形成的地域文化,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丧失而衰落。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异彩纷呈。西周分封了许多国家,一开始或许不能完全照顾每个国家在地域上的相对独立,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的互相兼并,七国各自的范围,则都是以一定山川条件为依托的。如燕国北据燕山,西靠太行,自立一方;韩居黄河、伊水、洛水,即所谓三河之地;秦占据雍州,楚以古荆州为发达的基地,齐则始终居青州。列国并立,激发出的是竞争意识,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依据着各自的地利、人和条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以竞强为目标的建设运动。如魏国针对自己的耕地条件“尽地力之教”;秦国大量开垦土地,发展小农,来实现“驱农归战”的目标;齐国则以自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士人,成为文化中心;赵国则进行军事改制,实行所谓的“胡服骑射”。这个时代,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问题,而是一方的生存经验成就着_方的强大的问题。没有哪一次成功的变革,不是有效利用了本土条件和本地人的生活经验的。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发是深广的,极具区域特色的。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它极富地方色彩的楚辞文学,则是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表现的深深的乡土意识。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样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也就不会有那么灿烂的文化高潮。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以明清以来安徽桐城为例,那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即使在今天,那个地方中学生作文水平,也普遍不错。原因就在那里出过这方面的著名人物方苞、姚鼐。所以,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自诩。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方苞、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以此类推,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那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带尚经术,那是由于戴震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首页 1 2 3 4 尾页
责编:zj1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