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农学类 >> 水产繁殖育苗技术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水产繁殖育苗技术》专项复习题:论述题_第4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2月23日]  【

  31水产动物养殖种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保护与利用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第一项5分,其余4项2分)

  答案:

  养殖种类种质资源研究、保护与利用的重点在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保护的目的是充分的利用。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国家行动计划》;伏季休渔制度(夏季幼鱼生长旺盛期禁止在限定海域捕捞作业的一种渔业资源保护措施,因该制度所确定的休渔时间处于每年的三伏季节,所以又称伏季休渔。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 ;渔船和功率指标双控制;重要渔业品种的增殖放流;建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2、应用先进技术

  3、建立天然生态库和原种场

  4、维持繁育亲本群体的大小和质量

  5、合理应用遗传育种技术

  事实上,遗传育种技术既可用于育种,也可用于鱼类遗传资源的保护。

  6、建立优异种质的配子、胚胎库

  32引种与驯化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每项3分)

  答案:

  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国外引进优良品种或物种使之在本地区繁衍后代并形成一定生物量的工作。

  1、引种类型:

  (1)移植-有些引进种则仅仅是扩大其分布区,环境没有太大变化,即为移植。

  (2)驯化-有些引进种对新的环境不一定适应,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适应性训练,训练成功的生物将改变原有的某些适应性和遗传性,形成变种或品种。

  2、利用类型:

  (1)直接利用:是指引进的水产动物品种(包括各种野生种),引种过程没有改变它原有的性状,处在任何一个发育时期的群体均可作为引种材料直接从供种水域移植到受种水域,它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水温、水质、饵料、病虫害及种间关系等),并且符合当地生产形式的需要,经过鉴定,认为可以让它以新品种的身份直接参加生产。

  (2)间接利用:

  是指引进的自然种或品种不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或者不符合当地生产需要,不能在生产上直接利用,但又具有某些优良的、特殊的经济性状,此时可以通过选择(驯化)、杂交等手段将它们改良成为能适合当地生产需要的新品种,或者通过吸收杂交,将其优良的遗传性能转移到当地品种之中,育成新的品种。

  3、人类按照自身的意志,将野生动、植物培育成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的过程称为驯化。

  (1)对于水生生物而言,就是将受驯生物移入人工环境或新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机体的某些改变适应人工环境或新的环境,使其获得可遗传性变异,或者使其原有的特性重新表达的过程。驯化工作往往是引种工作的一部分。

  (2)驯化的实质:是生物的遗传、选择(包括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变异与隔离诸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物自身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产生新的适应类型。

  33对引入水域生态条件的考察有哪些?(每项5分)

  答案:

  1、必须考虑外来品种与本地品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权衡其利弊。对引入肉食性凶猛鱼类要特别慎重,以免“引狼人室”,破坏生态平衡。

  2、向一个自然水域引进一个物种,会对生物构成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是否导致水体的生态失衡是引种工作必须重点进行研究的内容。

  3、所以品种的引进需要事先进行全面的生态学评估。

  34引种时如何进行检疫?(每项3分)

  答案:

  1、对引种对象所在水域进行病虫害调查和检疫,尽可能从无病虫害的水域引种。

  2、尽可能选用未感染的材料或感染机会较少的材料(如卵子)用于引种。

  3、对引种对象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并在原产地隔离观察1个月,证明无病虫害者方可引种。

  4、运输前进行严格的消毒,运输途中要严防病虫害污染。到达目的地以后处理引种所用过的水体,保证杀死所有由生物体和水体可能携带的病原。

  5、引入后第一年应进行隔离饲养,隔离期间如发现新的危险性病虫害,应就地销毁。若经隔离饲养观察无检疫对象时,方能大面积推广养殖。

  35驯化的途径有哪些?举例说明什么是直接适应?(第一项5分,第二项10分)

  答案:

  1、动物引人新的生态环境后对新环境的适应有两个途径:第一是直接适应;第二是定向改变遗传基础。这两个途径是互相关联的,通常二者同时起作用。一方面直接适应,逐渐调整其生理机能,另一方面在选择作用下逐渐改变遗传基础,完成引入种的驯化。

  2、直接适应

  所谓直接适应是指引进水体的生态环境不超出引入品种的反应范围,受驯物种或品种的个体直接引入驯化环境,然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代调整其体质,逐渐适应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引种对象能否直接适应取决于该物种固有的遗传基础和它对该环境的适应能力。

  (1)有些种类只需短期的适应过程即可完全适应新的环境

  这样的类型本身具有对引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只是由于其原生活环境中没有这一环境囚子,使得其这一能力没有得到表现。同样的道理,一些鲑科鱼类本为降海溯河类型,只是由于历史上某个时期不明原因导致其降海路线的断裂而使其成为陆封种类,天生具有适应高浓度海水的能力,需要一定的刺激作用方能唤起其原有的本能,所以这些鱼类只需短期的适应性训练即可适应高盐度海水生活。

  (2)一些种类需经累代驯化

  所谓累代驯化,是指引进种需要几代乃至若干代才能完成驯化过程。

  36从生物入侵的途径、危害及全球效应着手,分析如何有效地防止生物入侵?(每项3分)

  答案:

  1、人类的盲目引进

  人们为了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等目的,会有意引进一些物种,其中的一些未经严格论证盲目引进的种类可能发展到无法控制、泛滥成灾的程度,成为敌害生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缺乏生态保护的意思,农牧渔业的引种成为生物人侵的“主要渠道”之一。

  2、人类的无意携带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交通的发达、人类交际的频繁以及国际贸易的繁荣,各种交通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无限制的流动,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全球“旅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建设开发、军队转移、快件服务、信函邮寄等也会无意夹带外来物种。“搭便车漂洋过海(空)”;“压舱水”-泰晤士河“绒螯蟹”打洞。

  3、生物入侵的危害

  (1)物种水平上的影响

  生物人侵者对被人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生物人侵已使数以千计的土著物种灭绝。

  (2)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每年为人类创造约33兆亿美元的价值。然而,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些都加剧了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而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经济上的影响

  首先是潜在的经济损失,即农作物、家畜和渔业对象存活、疾病防治和产量的减少造成的经济损失。然后是入侵的直接损失,包括检疫、控制和根除等方面的花费。第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损失,因为有些人侵生物是导致疾病的直接因素或致病寄生虫的载体或携带者。

  37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每项7.5分)

  答案:

  1、人工选择:操作者是人,人为提供条件;只考虑对人有用的表现型,通过表现型只能选择有限的基因型;必须接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只能控制少数个体的定向发展,不能形成种群或大群体的定向控制;控制了交配对象,通过人工选择创造出一个新的品种只需几年到几十年。

  2、自然选择:操作者是客观自然条件,受大自然平衡控制;影响整个生物类型的生存适应性;在较大群体中随机交配,交配机会、交配频率只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由于交配的随机性,形成一个新物种则需要50万到100万年,这样的选择效果远远不及人工选择。

  38表型值和基因型值(G)如何剖分?(第一项5分,第二项10分)

  答案:

  1、遗传学理论认为,基因型值和表现型值之间存在数量相关关系: P=G+E+IGE,其中,G是由控制某个体的某一数量性状基因型所决定的部分,E是由某个体的性状受到环境作用而产生的偏差, IGE是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偏差效应值。对于大多数的数量性状而言,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之间没有互作,或互作很小,为简化对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探讨,一般假设IGE=0,则上述模型简化为: P=G+E

  2、基因型值(G)可以剖分为:

  (1)加性效应值就是影响数量性状的多个微效基因的基因型值的累加,也称性状的育种值,是性状表型值的主要成分。在基因的传递过程中,加性遗传效应是相对稳定的。任何一个选育计划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近交加选择增加有利基因的频率,来提高性状的加性效应值(育种值),产生遗传进展。

  (2)显性效应值(D),等位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可以遗传但不能固定,是产生杂种优势的主要部分。若G对g有显性作用,那么G g将贡献8 cm,显性作用使表型产生的方差称显性方差。

  (3)上位效应值,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其中一对基因(上位基因,显性或隐性)抑制(或掩盖)另一对显性基因(下位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值。

  因此,P=G+E可变为P=A+D+I+E。了解表现型的方差并知道各成分的比率,对数量性状选择就更显重要了。对P=A+D+I+E式中的各成分各自单独列出来,表型方差就是由各成分的方差构成的:VP=VG +VE =VA+VD+VI+VE 。其中基因型方差VG、环境方差 VE 、加性效应方差VA、显性效应方差VD及上位效应方差VI。

  39常用育成杂交方式有哪些?这些杂交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第一项6分,其余每项3分)

  答案:

  1、简单育成杂交

  简单育成杂交又称增殖杂交,是根据当地、当时的自然条件、生产需要以及原地方品种品质等条件的限制,从客观上来确定育种目标,应用相应的两个或多个品种,使它们各参加杂交一次,并结合定向选育,将不同品种的优点综合到新品种中的一种杂交育种方法。可分成二品种简单育成杂交和多品种简单育成杂交。

  (1)二品种简单育成杂交(单杂交、单交)

  二品种简单育成杂交是两个品种之间的杂交,大致相等地将双方的优良特性综合到杂种一代(称2F1),并结合定向选育而育成新的品种。这种只涉及一次杂交和两个品种的交配也称为单杂交。这种方法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养殖效益,或者原有的地方品种已不能满足当地生产发展的需要,但又不能从外地引人相应的品种来取代,于是以当地原有品种与一个符合育种目标的改良品种进行杂交。

  (2)多品种简单育成杂交(复交)

  多品种简单育成杂交是根据育种目标,使相应的3个或3个以上的不同品种各参与一次杂交,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综合到杂种一代(三品种的杂种一代称为3F1,四品种的杂种一代称为4F1),再结合定向选育、同质选配等技术获得综合多品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级进育成杂交

  级进育成杂交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种品质等所客观确定的育种目标,将一个品种的基因逐渐引进到另一个品种的基因库中的过程。

  3、引入育成杂交

  引入育成杂交是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或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种品质等所客观确定的育种目标,通过引入品种对原有地方品种的某些缺点加以改良而使用的杂交方式。

  4、综合育成杂交

  此法也是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需要和原有地方品种的品质等客观条件而确定的改造某一地方品种或品系而进行的育种活动。

  综合采用两种以上不同的育成杂交方法,引人相应的改良品种对当地被改良品种进行改良,以获得改良品种一定的遗传性比率和具有一定生产水平的理想杂种,从中选育出新的品种。

  40常用的经济杂交方式有哪些?这些杂交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第一项6分,其余每项3分)

  答案:

  1、二品种经济杂交(又称单杂交):

  是二个品种(或自交系)的杂交,后代称单杂交种。

  (1)对杂交的两个品种(或自交系)的遗传性差异要大,亲缘关系要远,避免近血缘相交;

  (2)参加杂交组合的各品种,遗传性状必须稳定;品种性状不稳定,一代杂种的经济性状就不整齐,实用价值就会降低;

  (3)必须考虑环境条件等对杂交组合的影响。

  2、多品种经济杂交(又分三杂交、四杂交等)

  三个或三个以上品种(包括两个单交种[(AXB) X (CXD)]或一个单交种和一个自交系或另一品种[(AXB) XC])各参加杂交一次,以获得多品种一代经济杂种。

  3、轮回经济杂交或交叉经济杂交

  这种杂交是将参加杂交的各原始亲本品种轮流地(或交叉地)与各代杂种进行回交,以在各代都获得经济杂种,并保留一部分作种用,以再与另一原始亲本品种回交的一种周而复始的经济杂交方式,以保证后代的杂种优势。

  4、双杂交

  双杂交与四元杂交有些相似,四元杂交是由4个品种组成的,即 (甲X 乙) X (丙X丁);而双杂交是由2个品种的4个品系组成的,即 (甲1X甲2) X (乙1X 乙2)。双交种是先把同品种内的两个不同的品系进行交配制成原种,然后再与两个异品系间的F1再杂交,成为双杂交种。双交杂种比四元杂种更接近一代杂交种,各项经济性状和生产性能与F1相仿,性状的一致性也很好,决定组合方式也比四元杂种容易。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