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法学类 >> 知识产权法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知识产权法》章节试题及答案:第24章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7月7日]  【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题:

  1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从而限制正常的市场竞争的行为。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A。《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因此,A属于不正当竞争。

  第7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因此,BD属于限制竞争行为。

  第6条规定:“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因此,C属于限制竞争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掌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的规定。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C。《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7条规定,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1)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2)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账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3)检查与该法第5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

  简答题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明确规定在本行政辖区内销售外地商品必须搭售本地商品,而本地商品往往是质次价高、缺乏竞争力的滞销商品。

  (2)明确规定在本行政辖区范围内购买某些商品,只能以指定企业的商品为限。

  (3)履行某些重要社会管理职能的行政机构,以明示或暗示方式,要求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必须到自己的挂靠企业购买有关商品或接受有偿服务。

  (4)明确规定在本行政辖区范围内不得销售某种外地商品,或者对外地商品的销售范围或数量进行限定。

  (5)在辖区边界或交通要道建关设卡,阻碍外地商品进入。

  (6)明确规定在本行政辖区范围内销售某种外地商品必须履行批准手续,并加以人为刁难。

  (7)对输入的外地商品,在运输上人为制造困难;对外地商品的运输车辆随意扣罚,收取各种不合理的费款。

  (8)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为由,抬高对外地商品的检验标准,变相阻止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9)利用物价行政管理手段有意提高或压低外地商品的进销差价和批零差价,目的在于阻止外地商品正常进入本地市场进行竞争。

  (10)利用收税、收费权力,不合理地增加经销外地商品企业的负担。

  (11)利用信贷手段对经销外地商品的企业限制贷款或提高贷款利率。金融体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运用此手段限制正常的市场竞争,进行地方保护的可能性已大大减小。

  (12)为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企业经营,封锁市场信息,甚至制造、散布虚假的市场信息。

  (13)限制、阻碍某些原材料或重要的农产品销往外地。

  (14)限制、阻碍甚至禁止某种技术输往外地。

  (15)其他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正常的市场竞争的行为。

  案例分析题

  1(1)不是。正常的经营技巧应该是依靠自己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声誉来在市场上取胜。而借用名厨声誉,会造成消费者对商品的混淆和误认误购,违反了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商业原则。

  (2)属于商品混同行为,造成商品主体即营业主体混同,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3)《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规定:“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即有关部门可以责令其“更正,没收违法所得,还可以并处罚款”。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