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公共课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二_第4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8年9月18日]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3.A4.A5.B

  6.B7.B8.B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BD3.ABC4.BD5.ACD

  6.ACD7.ABD 8.ABC9.AC10.ACD

  三、辨析题

  1.错误。只有作为对象性的事物即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的认识客体。

  2.错误。这是诡辩论,它的要害是把运动绝对化,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3.错误。)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而且这个“质”是指根本性质或全部的质,失去质事物就要转化为它物。而量不是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因为在“度”的范围内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4分)

  4.错误。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是指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二元论是折衷主义路线,它虽承认有两个本原,一是物质,一是精神,但物质的本原是消极被动的,而精神的本原是积极能动的,所以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四.问答题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二者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量变开辟了新的道路;二者互相渗透。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3.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4.(1)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二战以前资本主义相比,主要有下列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战以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达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动乱,保持社会稳定,先后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影响日益扩大。(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五、材料分析题

  (1)陆九渊、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朱熹是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他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和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导致了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首页 1 2 3 4 尾页
责编:zj1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