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小学教育心理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9章_第4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5月14日]  【

  三、论述题

  1、试论建设班集体的关键问题。(P301)

  每一位班主任都期望把自己的班级建设成班集体,这就应当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上着手:

  (1)集体目标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它制约着群体的心理,确立正确的集体目标对于个体的形成和巩固有关键作用。班主任应在深刻理解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把它的精神实质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开展集体活动,使学生在具体而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中体会到集体协作的必要性和乐趣,然后逐渐明确班集体的总目标及其社会价值。具体方法有两大类:直接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这一方法要求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而后不断提出全班完成这一共同目标的近期任务。间接过渡的方法。先开展学生乐于参加,短期见效的集体活动,使学生认识集体的力量,形成集体意识。然后再把它迁移到搞好学习或创建先进班集体的目标上。

  (2)规范是建设班集体的又一最关键因素。群体规范是其每一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它是群体的支柱和评价标准,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使成员的价值观和某些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彼此接近,在行为、认识乃至情绪上表现一致,体现群体的力量和价值。要建立班集体就要确定积极的规范并使成员对规范的遵从达到内化的水平,也就规范成为个体成员稳定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建立并维持积极的群体规范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达成共识,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同时,规定保证措施,组织落实和奖惩办法等。其次,班干部以身作则并形成积极分子队伍,利用群体压力使其他同学产生从众行为,达到对班级规范的一致遵守。再次,避免形成消极的非正式规范,尤其是对已形成的消极非正式规范要予以纠正。建立群体规范后,要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发挥规范的动力功能。

  (3)群体内聚力是影响班集体的重要因素。它是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使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中,也是成员之间的吸引力,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群体内聚力的增强过程也就是集体形成的过程。内聚力受四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认同感高则内聚强。第二,群体的领导方式。采用民主式的领导有利于提高内聚力。第三,群体内的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建立合作式的目标,采作集体奖励有利于增强内聚力。第四,外部影响。可以开展班级间竞赛,利用外部威胁的力量来增强内聚力。

  (4)心理气氛的士气也影响班集体的形成。心理气氛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确立正确的班风有利于凝聚学生,形成集体的工作精神。士气是群本在完成任务时的工作精神,高昂的士气可以提高集体活动的效率。

  2、班集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297)

  班级群全的活动和气氛对学生的行为、认知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1)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班级是学生活动微观而最直接的社会环境,是学龄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媒介。教师是其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一方面教师通过制度、评论、控制和讨论等把自己的价值标准传递给学生。他对学生的表扬、批评、奖励和惩罚影响学生的情感和自我概念,教师的期待甚至可以决定学生的理想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同学关系是又一重要因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学会独立、竞争和合作,并学习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此外,学生在班级生活中认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习社会价值,学会遵从规范。因此,班级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有重要的培育训练作用,甚至有筛选、塑造的责任。不良的班级环境会造成个体社会化水平低,社会适应不良的后果。

  (2)对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内化。在班级里,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其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镜子”;其他学生的评价也很重要,而学生对他人的评价也受教师影响。第二个途径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做出判断。显然,班级群体可以为学生进行社会比较提供最全面的信息。

  (3)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班级群体环境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态度都制约着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对班级或教师的积极情感受是其学习积极性的情感基础。良好的班级气氛则能使学生情绪平和、心情愉快,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探讨可提高学习效率。研究发现,班级群体的发展程度与学生学习的总体水平高度相关,风气不正的班级成绩也差。

  3、试论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及解决方法。(P317)

  原因:

  (1)与课程有关:课程内容贫乏,缺乏趣味,或教法呆板等造成学习困难。

  (2)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

  (3)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

  解决办法:

  (1)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的舆论。由于班极纪律不良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好规范,所以要重新建立规范。建立规范不是简单地公布新规范,关键在于怎样建立和维持规范,要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觉主动性。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首先,发动全班学生讨论,激发其集体荣誉感,实事求是地分析班级现状,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寻找办法。这时要允许对课程、教师、教学提出批评,使之畅所欲言。然后,引导学生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规定执行办法,建立起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制并严格执行。重建规范时要明确既往不咎,一切从头开始,给每人个以平等的机会。

  (2)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如果纪律问题与某一具体问题有关,如课程质量,就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该问题。这时要明确具体问题与纪律的因果关系。

  (3)面临班极纪律问题的教师要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借助其他人的权力。如果是由于教师本身与班级群体有矛盾而造成纪律问题,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意见沟通来解决。如果是由于教学水平不高造成的就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语说服固然重要,而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影响力更加强大。教师以身作则可以使学生相信教师的要求是正确合理、可信可行的,出于内心地遵守纪律。师生相互作用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然,解决纪律问题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4、试述竞争和合作的心理效应及其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P294)

  竞争和合作是两种不同的人际相互作用情境,在其中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竞争和合作的不同心理效应包括:竞争中个体行为积极动机强,同时对失败的恐惧。而合作中的个体安全感强,行为主动积极;竞争中个体常采用辐合思维方式,而合作个体常采用发散思维方式;竞争中没有分工和有效的信息沟通,个体间相互不信任、不支持、不喜欢,易产生消极情绪;合作时个体相互分工,沟通信息,相互信任、支持、喜欢,容易产生积极情绪。

  竞争和合作通过自我知觉、信息交流、情绪状态等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形成。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竞争使学生的自尊心、精力、注意和思维得到高度激发,学习动机强,效率高;但也使个体动机倾向于外部动机,同时部分自认无竞争力的学生热情减退,动机削弱。合作则使学生的成功期待提高,积极投入,以内部动机为主要学习动机。但也会使部分学生依赖他人。

  (2)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竞争可使学生主动培养能力,挖掘潜力,但思维方式以车轮事思维为主,不利于创造。合作鼓励创新,以发散思维为主,但由此产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能力发展。

  (3)对信息交流的影响。竞争阻碍个全间交流信息。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信息共享,对双方有利。

  (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竞争使个体感到不安,怕受人排斥、打击,被嫉妒或受轻视。合作中学生受到他人接受、信任和帮助,有安全感,也愿意关心帮助别人。

  (5)对自尊的影响。竞争能激起自尊心,成功可增强,失败容易贬低自我。合作时个人被他人接受多,也有更多的自我接受,可提高自尊水平。

  (6)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竞争排斥他人,容易造成相互间消极的心态和情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有利于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使学生易于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首页 1 2 3 4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