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模拟试题及答案二_第4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20年4月30日]  【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4、试述研究问题的陈述。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问题陈述的要有:

  ①对提出的研究问题的陈述要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内容。含义不清、语义不明的语词应尽量避免在问题中出现,如果必须出现,则要对相关语词提出界定。

  ②对研究问题的陈述一般涉及名词术语的界定和研究范围的限定两个问题。名词与术语的界定通常要使用操作性定义。一个研究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同时规定相应的习研究对象的范围。

  ③研究问题的陈述可采用叙述或描述的形式,也可采用问题的形式。问题形式的陈述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为研究提供充足的焦点与明确的发展方向。陈述研究问题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陈述要实事求是和具有可信度。

  在教育研究中常见的陈述错误有两种:

  ①研究问题的陈述含糊笼统,不能对重要的名词与术语进行界定。

  ②没有对研究范围做出限定,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适用范围无限扩大。

  35、试述实验室观察与自然观察的区别。

  ①自然观察能系统地记录儿童的发展变化,获得相对客观的资料。其弱点在于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观察所得的资料一般是观察对象的外在行为与相关的现象,往往不能确定行为或现象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这种观察较难克服观察者的主观倾向性,容易忽略观察对象的细节。

  ②实验室观察在相对严密的控制下进行,能较好地克服由于观察者的主观选择而产生的误差。观察者往往会告诉研究对象该做什么而不是应该怎么做。可以帮助观察者获得在幼儿园或其他教育环境中不容易观察到的事件。其缺点在于对环境条件的人为控制要求比较高,一般幼儿教育机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实验室观察的生态效应较差,其研究结果的推广性也较差。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36、幼儿园教师王萍为班上一个男孩经常打人、破坏纪律而伤透脑筋,她尝试着用行为矫正法来改变这个男孩的打人行为。她所用的刺激物(奖品)是该男孩喜欢的玩具和小食品。实验处理为每小时如无打人行为就给予一个奖品,一共观测4周,每周5天,共20天。第一周为基线阶段,第二周为实验处理阶段,第三周为撤除实验处理阶段,第四周为再次实施实验处理阶段。两次实验处理介入均使该男孩的打人次数明显下降,表明实验(奖励)对矫正该男孩的打人行为有效。

  问题:(1)该实验属于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还是真实验设计?为什么?

  (2)该实验采用哪种设计模式?分析其设计思路与特点。

  (1)该实验属于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不能够完全控制变量的变化,特别是指不能随机分配被试的实验设计。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特殊情况下有时可用单个被试作样本,如超常儿童研究、心理治疗、行为矫正、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因为单个被试不存在随机选择与分配的问题,所以单个被试设计被认为是准实验设计。

  (2)该实验采用了A—B—A—B设计模式。单个被试设计模式主要有A—B设计。 A—B—A设计和A—B—A—B设计。 A—B—A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先取得被试行为的基线值,然后引入实验处理并观察被试的行为变化。在A—B—A设计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实验处理阶段就构成了A—B—A—B设计。在案例中,实验的第一、二、三、四周依次对应基线阶段、实验处理阶段、撤除实验处理阶段(基线阶段)、再次实施实验处理阶段。这种设计将基线阶段和实验处理阶段循环运用了两次,它的内在效度比A—B设计和A—B—A设计要高。

首页 1 2 3 4 尾页
责编:zj1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