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小学教育心理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来源:华课网校  [2019年9月20日]  【

  一、选择题

  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3、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一般的学习来说,最佳动机水平是中等偏高的强度)

  4、学习动机分类:

  (1)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广泛性、狭隘性动机;

  (2)动机内容的性质:正确的、错误的动机;

  (3)意识到的、没有意识到的动机;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意识到的动机。

  (4)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近景性、远景性动机;

  (5)动机来源:内部、外部动机;

  5、在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须分清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6、外部动机:由外在力量(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激发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动机起作用的时间比较短,学生的学习也比较被动。

  7、学习动机理论有: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

  8、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奖赏、赞扬、优秀的成绩等报偿”。

  (1)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2)从强化物的性质上分: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两种。

  (3)美国班杜拉强化三种方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A、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惩罚与奖励就是常见的两种形式。

  B、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C、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9、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0、成就动机理论:

  (1)麦克里兰德:从宏观、自上而下研究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代表人物。

  (2)阿特金森:1957年,首次提出“期望—价值”理论的模型。“人们在完成任务时,都同时存在着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两种行为倾向”。

  11、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工作的成败原因进行推断和解释的过程。

  12、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归因因素包括三个维度四项因素:

  (1)三个维度:原因源(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

  (2)四项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3)能力—内部原因、稳定性、不可控性;努力—内部原因、不稳定性(持久努力-稳定性;一时努力-不稳定性)、可控性;任务难度—外部原因、稳定性、不可控性;运气—外部原因、不稳定性、不可控性。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不同,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努力归因。

  13、多伊奇目标奖励结构:合作(对于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学习动机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竞争、个人主义目标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含义。(P65)

  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对自己工作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断时,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个体对成败原因的推断可归纳为三个维度和四项因素:三个维度是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四项因素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成败的归因方式,并依据归因理论的规律,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积极的影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帮助他们形成“努力归因”,即恰当的努力可以导致成功。

  3、什么是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级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言语提问,即在教学中,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二是活动方式,即让学生参加一定的活动,使他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问题,以激发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4、简述麦克里兰德的成就动机观及意义。

  麦克里兰德从宏观的角度试图论证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速度的快慢。他根据儿童读物、传记文学的评定结果,显示出当年的社会成就指数与后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系数。麦氏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激发和培养儿童的成就动机水平,不仅有助于个体的成就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从近期、远期的利益,还是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角度来看,教师都肩负着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5、简述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论的论点。(P71)

  (1)求成的动机、成功的期望值、成功的诱因价价值三者数值越大,则争取成功的行为趋向也越强。

  (2)成功的期望值和任务的难度大小密切关联,任务越难,成功概率就越小,任务越易,成功概率就越大。

  (3)当两个人所处的任务难度和诱因价值都相同时,求成动机越高者就越有可能做出争取成功的行为。

  6、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及意义。

  阿特金森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成就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发生和发展等问题的。他认为,动机是个体在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潜在的、稳定的人格特质。个体的成就动机都是由追求或希望成功与回避失败两种相反的动机组成。所以人们在完成任务时,都同时存在着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的两种行为趋向,只是程度上各有不同而已。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到底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取决于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两种趋向的合成。这一理论把人们的行为趋向和成就动机看成仅仅由于内部因素激发而来,而没有充分看到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是不完善的。不过这一理论对于解释与预测人们的成就行为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时对推动人们进行深入地研究,编制出各种新的测量工具以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也具有启发意义。

  7、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之间的关系。(P62)

  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结果的某种动因。其关系表现为:

  (1)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

  (2)动机与目的又有区别,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

  (3)动机与目的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而是错综复杂的。

  8、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如何?

  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此时学习效率最高;一旦超过了顶峰状态,动机程度过强时就会对活动的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为动机水平过强,会造成人们内心过度焦虑和紧张的状态,以致干扰了正常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

  9、请分析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这一定义明确告诉我们:

  (1)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要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4)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是一个“中间变项”。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zj1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