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学考点讲义:解表药

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学考点讲义:解表药

来源:考试网   2019-11-01   【

  解表药

  概 述

  本类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机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本类药物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2.汗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4.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发散风寒药

  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有发散肌表风寒邪气的作用。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

  主要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部分药物又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麻黄

  性能: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多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无汗,脉浮紧。2.咳嗽气喘。本品宣肺平喘作用强。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3.风水水肿。4.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枝

  性能: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

  1.风寒感冒。对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使用本品。

  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鉴别用药】

  麻黄与桂枝均为辛温解表药,有发汗解表之功,治疗风寒表证,常相须为用。

  但麻黄发汗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桂枝发汗力缓,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能温经通阳,常用于寒凝经脉、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证、胸痹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紫苏

  性能: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应用:

  1.风寒感冒。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用之尤为适宜。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

  用法:不宜久煎。

  生姜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

  1.风寒感冒。发汗解表散寒作用较弱,适用于感冒轻症。2.脾胃寒证。3.胃寒呕吐。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4.肺寒咳嗽。5.解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及鱼蟹等食物中毒。

  【比较】紫苏、生姜

  相同点:解表散寒,解鱼蟹毒

  不同点:紫苏行气宽中,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生南星、生半夏毒。

  香薷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2.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荆芥

  性能: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药性较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表证,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炒炭有止血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

  性能: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外感表证。为治风通用之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应用。

  2.风疹瘙痒。

  3.风湿痹痛。

  4.破伤风证。

  5.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

  鉴别用药:

  荆芥与防风共同功效均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

  不同功效是:

  荆芥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

  羌活

  性能: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

  1.风寒感冒。对外感风寒夹湿证,尤为适宜。

  2.风寒湿痹。尤以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更为适宜。

  白芷

  性能: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应用:

  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尤为多用。为治阳明头痛要药。3.鼻渊。4.带下证。5.疮痈肿毒。6.皮肤风湿瘙痒。

  细辛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应用:

  1.风寒感冒。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尤宜于风寒性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

  3.鼻渊。

  4.肺寒咳喘。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鉴别用药:

  细辛、麻黄、桂枝三药共同功效皆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均可用治风寒感冒。

  不同功效:麻黄发汗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感冒重证;桂枝发汗解表作用较为和缓,凡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适当配伍还常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藁本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应用:

  1.风寒表证,巅顶疼痛。

  2.风寒湿痹。

  苍耳子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应用:

  1.风寒感冒。

  2.鼻渊。尤宜于鼻渊而有外感风寒者。

  3.风湿痹痛。

  4.风疹瘙痒,疥癣麻风。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辛夷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

  应用:

  1.风寒感冒。

  2.鼻塞,鼻渊。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发散风热药

  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

  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和。部分发散风热药分别兼有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止咳的作用。

  主要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部分药物又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以及风热咳嗽等证。

  薄荷

  性能: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芳香辟秽。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宣散表邪之力较强。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5.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本品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

  用法:煎服,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牛蒡子

  性能: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用于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

  2.麻疹不透,风热疹痒。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nghongying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