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宏观经济政策 >> 考试辅导 >> 文章内容

2017年投资项目管理师《宏观经济政策》重点辅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中华考试网  [ 2017年5月14日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广泛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选择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方向。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日益清晰,全党和全国的认识逐渐统一,从而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从实践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一条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非国有经济到国有经济,从企业到政府的改革历程。

  例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A.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B.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C.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什么区别

  D.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市场经济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答案:A.D

  例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

  B.效率优先,按劳分配的市场经济

  C.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

  D.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

  答案:A.C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投资建设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政策。可持续发展包含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四个基本要素。

  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并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我国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政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贯穿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为了进一步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务院于2003年1月14日发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

  (1)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2)总体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基本原则: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化),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原则;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

  (2)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

  1)经济领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全方位逐步推进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

  2)社会发展领域:建立完善的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优育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灾害预测预报、应急救助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与保护领域: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对资源的需要。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与安全供给;土地合理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战略资源储备等。

  4)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5)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领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监督执法,修改完善环保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在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同时,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贡献。

  6)能力建设领域:建立完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建立面向政府咨询、社会大众、科学研究的信息共享体系。

纠错评论责编:daibenhua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