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统计师 >> 行业知识 >> 统计分析 >> 文章内容

数看建国七十年内蒙古民族文化发展和变化

来源:内蒙古统计局  [2019年8月28日]  【

数看建国七十年内蒙古民族文化发展和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五

  建国七十年以来,内蒙古文化事业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文化产业从2003年开始,伴随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壮大,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70年内蒙古民族文化已基本走出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特色与品牌双赢的发展之路。

  一、文化事业成就斐然 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一)文化事业发展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1、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自2003年全区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来,“三局合一”“两台合并”、互联网管理体制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出版、发行、电影、广电网络传输、国有文艺院团和公共文化服务等改革稳步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趋于理顺,市场主体不断完善,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2、文化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建国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和可用财力的不断增长,政府积极履行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1952年,全区文化事业财政支出(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事业费和文化、广播电视基本建设费用)总计0.02亿元,到2018年,全区文化与传媒支出达到94.3亿元。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以来,财政用于文化(包括文物)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支出从2010年的28.6亿元和13.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9.1亿元和34.1亿元,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得到有力保障。

  3、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内蒙古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使文化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2018年底,全区仅群众文化机构共有从业人员498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334人,占6.7%;具有中级职称669人,占13.4%,从人员结构来看,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重逐年提高,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二)公共文化服务硬件不断完善

  建国初期,全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1952年全区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74个,文化站30个,经过近70年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陆续实施了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益性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和文化遗产保护及广播电视户户通等重点文化工程。先后建成一大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程、文化中心和户户通广播电视工程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以固定设施为主、流动设施和数字设施为补充的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有博物馆109个,文化馆(包括文化站)1213个,公共图书馆117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107个、635个和40个;拥有广播电视台89个,电视转播发射台726座,广播调频转播发射台726座,分别比1985年增加75个、378座和378座;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792.5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537.9平方米。其中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博物馆建筑面积为168.1平方米、337.1平方米和261.5平方米,分别比2010年增加77.8平方米、154.6平方米和130.9平方米。乡镇和社区基本配置了群众文体活动器材设备,文化便民设施不断完善,盟(市)—旗(县)—乡(镇)逐级的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已基本形成。近几年还因地制宜加强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开展了“移动数字图书馆”基层试点工作,有效巩固和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活跃各地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发挥重要作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有力地支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随着内蒙古各级文化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也不断创新,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兴旺、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1、三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2018年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904万册,外借册次830万册次,分别比1952年增加1899万册和827.4万册次,全年总流通人次1252万人次,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2392次,参加112.1万人。图书购置费7386万元,人均购置费2.9元,比2010年增长2.8倍;人均拥有图书藏量0.8册,比2010年增长97.4%。同时积极推广使用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平台,每年组织各种活动,文化馆(站)举办展览2867个,组织文艺活动21349次,分别比1979年增加2508个和17363次;举办各种训练班16391次。博物馆文物藏品91.2万件(套),比1979年增加86.5万件(套),全年举办展览193个,接待观众1176.4万人次,比1979年增加1175.5万人次。全区三馆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创新服务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2、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后,全区立足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深入开展“扎根草原、情系人民”艺术创作采风和推进“文化下乡”等活动,推出《鄂尔多斯婚礼》、《草原传奇》、《成吉思汗》、《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圆梦》等一批剧目,在全国重大艺术赛事上频频获奖并享誉海内外。2018年原创首演的剧目150个,艺术表演团体226个,比1952年增加187个,共演出3.1万场,服务观众达1611.4万人次,比1952年增长1.2倍。其中去农村演出2.4万场,占演出场次总数74.8%,比2010年提高36.9个百分点;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0.4万场次。被誉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的乌兰乌骑,以它“队伍精干,队员一专多能”的特点,从1957年成立至今,这支文艺队伍始终活跃在农村、牧区,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新路子,充分展现了乌兰乌骑的生机和活力,这些面向基层文艺队伍一系列精彩文艺演出,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3、群众文化生活精彩纷呈。各地除举办展览和文艺演出活动外,每年还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光工程、春雨工程、摄影大赛和合唱比赛等。全区各地举办的节庆活动、主题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不断推出。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通辽赛马节、乌海市广场文化艺术节、赤峰红山文化节、额济纳胡杨节和乌兰牧骑艺术节等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节庆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4、广播电视覆盖面持续扩大。现已建成横贯东西部12个盟市、90多个旗县市区、全长近一万公里的光缆干线网,形成以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卫星地面接受站为辐射的集发射、传输、接受多种功能综合运用的广播电视覆盖网。2018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3%、99.2%,分别比1980年提高45.9个百分点、96.3个百分点。汉语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传输,已覆盖了全国及亚太50多个国家和地区,蒙古语卫视每天播出18个多小时。

  5、新闻出版实力明显增强。内蒙古自治区出版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形成了书报刊及电子出版物等门类齐全,编辑、印刷、发行和销售各个环节而相互配套的出版体系。全区出版机构由建国初期1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发展为今天1个综合图书出版社和6个专业图书出版社。改革开放以前,自治区年均出书400种左右,2011年以来年均出书3000多种,2018年图书出版3719种,比1952年增加3567种,图书印数5974万册;期刊出版151种,期刊印数1309万册,比1952年分别增加146种和1178万册;报纸出版58种,报纸印数26603万份,比1952年分别增加52种和24998万份;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新型出版物不断涌现,2018年出版激光唱盘3.5万张,高密度激光视盘1.8万张,只读光盘CD-ROM10.5万张和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4.1万张。

  6、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展壮大。内蒙古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头,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各北方民族的文物古迹遍布全区,馆藏文物和散布各地的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首屈一指,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9项;盟市级项目1247项;旗县级项目2366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人,自治区级传承人654人,盟市级传承人2628人,旗县级4308人,基本实现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分级保护。并开展了对元上都遗址、大窑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阴山岩刻遗址、辽上京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

  7、影视剧产业稳步发展。电影工作逐步由单一放映向综合配套发展。目前以发展成为制片、译制、发行、放映、修配、器材供应的综合体系。2018年电影放映69.6万场次,服务观众824.8万人次,分别比1952年增加69.1万场次和623.8万人次;生产电影2部,译制电影100部,比1981年增加82部。“十二五”时期生产电影22部,电视剧5部,译制电影394部。近几年全我区拍摄的《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东方商人》、《党员二愣妈》等多部优秀影视剧,公演后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电影发行放映部门遍布城乡,经过深化改革后发行放映收入逐年提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文化消费稳步增长,文化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一)居民文化消费观念逐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民众的生活态度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民众消费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物质消费支出比重减少,精神消费支出比重提高,城乡居民已把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些年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和城镇化工作快速推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使文化消费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带动了文化消费需求稳步增长。2018年,全区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738元,比2013年增长16.8%,年均增长3.2%;其中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1066元,比2013年增长8.8%。

  (二)文化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明显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后在国家和自治区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下,全区文化产业对社会资本的集聚作用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文化产业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33.5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229.1亿元,增长2倍。2017年内蒙古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67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4.4倍。年均增长24.9%,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5%,比2011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三、文化产业日益壮大 门类逐步趋向齐全

  (一)法人单位数不断增加,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高。据初步统计,2018年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114231个,比2004年增加8531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断增加,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17年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1.7%,比2004年、2008年和2013年分别提高0.6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二)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1979年以来,全区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到2018年底,全区文化市场经营机构5040个,其中已有非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30个、演出经纪机构80个、娱乐场所2089个、艺术品经营机构70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2622个、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16个和非公有制艺术表演场馆33个,营业收入达14.6亿元,营业利润3.5亿元。

  (三)新兴文化产业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时期以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数字文化领域的细分产业,包括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频等,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由一般性融合向纵深融合发展,又有力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区文化产业单位已基本覆盖了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内容创作生产、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9个行业大类,43个行业中类,文化产业门类逐步趋向齐全。近十年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依托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发展较快,“十二五”末全区3924个新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62.2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42.0%。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行业营业收入最多,达205.2亿元,占新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78.3%,占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32.9%,在同期十大类行业中占比最高。

  (四)企业集聚性较强,发展优势明显。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51个,从业人员19359人。企业平均实现收入4189万元,资产过亿的企业近100个。主要集中在呼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2018年三地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144家,年末从业人员12958人,实现营业收入81.6亿元,拥有资产366.4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57.4%、66.9%、75.2%、77.6%,呼包鄂地区已占五成以上。全区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4个,国家级动漫企业6家,已成为我区文化产业的领航者、先行者和探索者。

  四、对外文化交流成效显著,草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时期以来,全区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全区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为依托,在交流的层次、质量、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每年派代表团赴世界各国开展艺术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文化培训、草原文化讲座和论坛等活动;接待其他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化团体来我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全区先后选派艺术团组分赴越南、斯洛伐克、德国等11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了“欢乐春节”活动,演出52场次,服务观众100多万人次。开展对俄蒙文化交流与合作,组团参加“感知中国”中国内蒙文化周活动、“蒙古娃”少儿美术作品展活动等,与日本、印度、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共接待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访人员。通过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了草原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内蒙古对外形象,推动了内蒙古的对外开放。

  注: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范围为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所规定行业范围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或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从业人数在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其中文化和娱乐服务业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

责编:zp032348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