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统考地区

省考地区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面试 >> 真题 >> 2019上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一

2019上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05月18日 ]  【

  高中语文《鸿门宴》

  一、考题回顾

20190518024802664.png
20190518024906755.png
20190518024945386.png
20190518025001280.png
20190518025017804.pn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解放战争到了最后的决战关头。4月26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得到这个胜利的消息,毛泽东同志乘兴挥毫,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号召全军将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里的霸王就是项羽,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鸿门宴》,看看西楚霸王项羽是如何沽名钓誉,并由此走上失败之路的。(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确】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所处环境和局势的危机来调整感情的变化。

  2.说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对项羽的性格特点有较为深刻地剖析。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项羽。

  (三)深入研读

  1.小组讨论,找到写项羽的句子,说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明确】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同学有不同认识,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提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3.多媒体演示《史记?项羽本纪》,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母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明确】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

  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四)拓展延伸

  1.用多媒体演示三首诗,探讨后人对项羽的认识。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作者的意图。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该诗从开始到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五)小结作业

  小结:项羽,一代霸王,最后饮恨乌江,有人认为他的性格导致他失败,也有人认为他是英雄。自古以来,褒贬不一。

  作业: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一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300—400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中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

  (3)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出人物个性。《鸿门宴》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与个性。如项羽在本文中虽只说了几句话,却可看出他的自矜功伐、寡谋轻信、委过于人的性格特点。此外,文中有些词句,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等,都成为成语流传下来,为人们所常用。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你对本文有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鸿门宴》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雨霖铃》

  一、考题回顾

20190518025104935.pn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像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老师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对,这幅对联中暗藏了词牌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霖铃》。(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本篇文章的体裁和写作背景。

  【明确】请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本篇文章的体裁和写作背景。

  多媒体屏幕出示:

  诗人简介: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铺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世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体裁:词。

  写作背景:《雨霖铃》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之时所写。

  2.泛读后,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解决本文生字词,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诗歌上阕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主要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朗读时,要注意读出意境美。

  (三)深入研读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话,写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其作用是什么?【明确】这句话主要描写自然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2.在作者的笔下,“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写出了怎样的离别之时的特点?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明确】“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3.有感情地朗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句话还是写景吗?如果不是,采用了何种描写手法?请同学们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此句不再是专门写景。而是采用了白描的描写手法,将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两句运用动作描写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

  4.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此句话在诗歌中是过渡的作用。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通过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一片烟波,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一望无边的画面,烘托了凄凉的氛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此刻无语凝噎地悲伤之情。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诗歌上阕,请同学们读完后,结合之前所分析的上阕画面,说一说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等。情景交融。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首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以及特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意境,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诵读诗歌下阕,思考上阕的景色描写和下阕有何关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参考答案】

  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黏”。这首词上片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黏”。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谈谈对柳永词的表现艺术的理解。

  【参考答案】

  柳永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即事言情的较朴素,还渗透着一些口语方言,接近民间曲子词;融情入景的较清丽,还有一些相当高雅的。音律谐协,美妙动听,也是柳永词的特征。他的表现手法是善于铺叙,一气贯注,首尾完整;即使表达曲折复杂的情景,也自然流转,毫不呆滞,而深入细致,清晰明朗,好像说出了人们的眼前景和心里话。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即“传播四方”,“天下咏之”,“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还有人因为羡慕它而妄图超过它以相标榜,把自己的集子叫做《冠柳集》;甚至一些平素鄙夷他的统治阶级的词人也不能不受他的词的影响;到后来,除一些词人学习它以外,它在讲唱、戏曲方面还起了不小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沁园春?雪》

  一、考题回顾

20190518025154157.pn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诗的语言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纯粹的、最凝练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同学们,他就是——毛泽东(生齐说)。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毛泽东一生写下了六十多首气吞山河、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经典佳作《沁园春?雪》(板书)。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再读课文,把握节奏和朗读的情感读出音韵美。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什么时候写的?毛主席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三)深入研读

  1.品壮美雪景

  (1)同学们细细品读上阕,能不能发现上阕哪个字是领字呢?(望)

  (2)“望”到了哪些呢?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当时景物白,雪下得大。

  “冰封”是静态描写,“雪飘”则是动态描写,一静一动,短短三句似乎就把我们引入了一个银装素裹的壮美世界啊。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白,山高,连绵起伏。

  大自然在如此大雪之下却显得生机勃勃。这一切不正预示着中国的革命正在蓬勃发展,毛泽东有句名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笔下的群山高原正是他这种精神的写照。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用的是想象的手法,虚写。

  这几句有着妩媚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3)自己读一读,思考一下。“望”能不能换成看呀?

  (望。不能,长城很长,用“看”根本不能显示这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色。用“望”字,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

  2.品千古帝王

  (1)下阕中作者都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啊?泱泱五千年,帝王不计其数。为什么单单提这五位帝王呢?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他们在历史的发展中做了很大的贡献。)

  (2)秦始皇扫除六合,汉武帝平定匈奴,唐太宗南征北战,宋太祖结束纷争,成吉思汗更是纵横驰骋,他们都是英雄呀!毛泽东是全部否定了他们的功绩吗?

  (不是。分析“稍”“略”。毛泽东委婉地批评,说他们只重武,而缺少文学才华,缺乏文治。)3.品风流人物

  毛泽东所指的风流人物是哪些人呢?有人说风流人物是毛泽东自指,还有人说,是广大人民。你赞同谁的意见呢?

  (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可见在毛泽东心里,人民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大众,他们就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四)巩固提高

  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风流人物呢?

  (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只要实现了人生价值,那他就是风流人物。)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毛泽东的其他的作品,摘抄在记录本上,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参考答案】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2.你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作为一堂好课,还是有最基本的衡量标准的。

  一堂好课,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学相长,师生都是学习者,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教师不应一味地教,学生也不能被动地“学”。

  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没有个性就没创造,没有个性就不能满足所以学生的需求,这样课堂气氛就不会热烈,授课效果达不到,更谈不上创造。

  一堂好课,应该是知识网络,而不是一个实点。不能单一地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好课的标准,即不能单一注重知识点的传授。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除知识、技能的学习外,还应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形成人的发展网络。

责编:2662816714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