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试题 >> 初中语文试题 >>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来源:焚题库 [2018-04-28] 【

类型:学习教育

题目总量:200万+

软件评价:

下载版本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原文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合),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单元导语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课文导语这则新闻把我们带回到革命战争年代。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中,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则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课后练习 

         一、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二、朗读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uWLpLl02uA.png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学生情况 

         八年级,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阅读以上材料,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根据以上材料,为本文教学制定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其设计依据。 

         3.请根据以上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

    1.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在自主学习中读新闻,赏新闻,写新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一则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役的情况,宣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文章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教材对新闻单元的教学有如下要求: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学会通读报纸;学会写消息。因而本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一定的新闻知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新闻的能力。所以将“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新闻类作品的相关教学要求有“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所以将“在自主学习中读新闻,赏新闻,写新闻”设定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3)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所以,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现代社会的中国,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要素) 

    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②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③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⑤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

    (讨论、交流) 

    明确: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板书:

      YjqQ4tjPhO.png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1)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 

    (2)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1)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时间(及时、准确) 

    (3)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哪个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泽东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的知识 

    2.关于对战争的认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查看答案解析 进入焚题库

    相关题库

    题库产品名称 试题数量 优惠价 免费体验 购买
    2021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考试题库 491题 ¥29.00 免费体检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