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临床执业医师 >> 考试辅导 >> 2020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2020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来源:考试网   2020-08-14   【

  1、一般性适应综合症(GAS):每种疾病或有害刺激作用于个体都会导致一种非特异性的、特征性地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

  2、应激:指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它包含刺激物、反应、状态三方面含义。

  应激: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是一种主观反映,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也可能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

  心理应激:是一个以认知因素为核心的多种因素作用过程,它涉及包括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变量或影响因素、涉及生理改变、心理行为改变的反应过程。

  3、研究应激的三条途径: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的刺激物;应激使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应激是应激原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4、应激的理论和模型:1.生物应激理论①Selye的适应综合征理论 ②遗传发生论 2.心理应激理论①心理动力学模型 ②学习理论 ③认知交互作用理论 3.社会应激理论:冲突理论,进化论,整体论,控制论。

  塞里一般性适应综合征:每种疾病或有害刺激作用于个体都会导致一种非特异性的,特征性地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

  三个阶段:警戒期、适应阻抗期、衰竭期

  警戒期:面对有害刺激,集机体唤起各种防御能力的动员阶段。

  适应阻抗期:机体通过提高自身整体结构和功能水平增强对有害刺激的对抗能力。

  衰竭期:若有害刺激持续作用于机体或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集体会丧失其防御能力转入衰竭阶段,出现出现不可逆转的组织器官病理改变。

  遗传发生论:1.遗传信息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类型和应激反应时系统间平衡性。2.遗传性状部分地决定个体气质。3.基因影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易感性。

  心理动力学理论:1.信号焦虑:客观的外部危险发生时,外部刺激被视为一种具有危险性的信号,引起个体的信号焦虑,这类似于应激源与应激之间的关系。2.创伤性焦虑:是佛洛依德理论中占主要地位的焦虑形式,是一种本能的或内部产生的焦虑。

  学习理论:1.应激的情绪反应,可以反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预期焦虑:在没有面对刺激的时候,仅仅通过对刺激的谈及或想象也会唤起

  5、应激反应:由于应激原导致个体发生的各种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6、应激的结果

  积极面:应激反应是个体对环境变化所作出的石英,是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应激反应是一种主动的、应答性调整与环境契合的过程。应激活动锻炼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负面:过度和失衡状态的持续会引起躯体功能的絮乱和疾病的发生。

  7、应激的生理反应机制: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机制;心理神经免疫机制;分子生物学研究。

  8、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情绪:1)焦虑2)恐惧3)抑郁4)愤怒

  行为:1)逃避与回避2)无助与自怜3)退化和依赖4)敌对攻击5)物质依赖

  9、应激原:即生活事件,指个体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可以导致心理应激和损害健康的刺激物。主要来自1)外部客观环境的有害刺激2)机体内环境的不良变化3)个体面临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10、影响应激反映的因素:1)生活事件本身的性质2)个体认知评价的差异3)个体应对能力的不同4)人格差异

  11、应激原/生活事件分类:A按属性分: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文化。B按发生环境分:工作、经济问题,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健康问题。C按对个体影响效应分:正性生活事件(能够给个体的心身健康带来积极效应或作用的事件),负性生活事件(指个体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12、认知评价: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生活事件进行感知和评估的过程。

  拉扎罗斯的应激认知评价模式:第一阶段 初级评价阶段。第二阶段 应对能力评价阶段 第三阶段 再评价阶段

  13、人格与健康或疾病的关系:1.某种类型的人格更容易导致某种躯体疾病。2.某种疾病或疾病状态会引起某种类型的人格改变。3.人格是促成躯体罹患疾病和影响疾病发展的心理易感因素。4.人格决定的应激反应类型间接地影响疾病的发展。

  14、社会支持:指社会各方面对个体的支持,包括亲友、同事等以及家庭、单位等社团组织对个体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三类。

  社会支持健康保护机制

  1. 缓冲作用假说: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

  2. 独立作用假说:社会支持不一定要在心理应激存在下才发挥作用,而是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

  15、应对:又称应付,指个体对生活事件及阴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应对指导:指导个体通过解决问题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指导 再评价 改变认知,减轻应激反应;提供或帮组寻求社会支持。

  方法:分散注意,即采用转移的应对方式;放松训练,即松弛应对

  16、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精神障碍。

  分类: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应激障碍

  共同特点:1.精神症状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2.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水平、生活态度与信念等因素对疾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3.严重程度达不到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的标准。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指个体在遭受异乎寻常的毁灭性或灾难性打击后延迟性出现并持续性存在的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1.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触景生情,创伤性情景闪回发作和创伤性经历有关噩梦。2.持续的回避。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5.对未来失去信心。6.精神障碍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精神异常,病程可以长达数年

  诊断标准(CCMD—3):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

  治疗: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2.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情绪异常,警觉性增高,回避和社会退缩。

  17、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症状。

  18、躯体疾病对个体的心理行为影响:1.对患者感知的影响。2。引起患者的心理反应。3.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4.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NS的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

  19、心身疾病的范围与分类:

  1)传统医学上的心身疾病。主要涉及受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

  2)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即对躯体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及行为因素。

  3)特殊医学障碍中的心理因素。由躯体疾病引起,也称之为继发性心身障碍。

  20、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1)心身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诊断时应明确其与躯体症状发生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诊断应注意二者的联系。

  3)应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21、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1)心身干预目标,包括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2)心身同治原则。

  22、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理论:

  1)心理动力学说。认为病因是个体潜意识的冲突与躯体器官功能的联系

  2)心理生理学说。强调发病机制。

  3)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与模仿;学习与行为表现;强化的作用;自身行为影响

  常见的内科心身疾病:心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糖尿病

  1、一般性适应综合症(GAS):每种疾病或有害刺激作用于个体都会导致一种非特异性的、特征性地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

  2、应激:指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它包含刺激物、反应、状态三方面含义。

  应激: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是一种主观反映,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也可能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

  心理应激:是一个以认知因素为核心的多种因素作用过程,它涉及包括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变量或影响因素、涉及生理改变、心理行为改变的反应过程。

  3、研究应激的三条途径: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的刺激物;应激使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应激是应激原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4、应激的理论和模型:1.生物应激理论①Selye的适应综合征理论 ②遗传发生论 2.心理应激理论①心理动力学模型 ②学习理论 ③认知交互作用理论 3.社会应激理论:冲突理论,进化论,整体论,控制论。

  塞里一般性适应综合征:每种疾病或有害刺激作用于个体都会导致一种非特异性的,特征性地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

  三个阶段:警戒期、适应阻抗期、衰竭期

  警戒期:面对有害刺激,集机体唤起各种防御能力的动员阶段。

  适应阻抗期:机体通过提高自身整体结构和功能水平增强对有害刺激的对抗能力。

  衰竭期:若有害刺激持续作用于机体或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集体会丧失其防御能力转入衰竭阶段,出现出现不可逆转的组织器官病理改变。

  遗传发生论:1.遗传信息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类型和应激反应时系统间平衡性。2.遗传性状部分地决定个体气质。3.基因影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易感性。

  心理动力学理论:1.信号焦虑:客观的外部危险发生时,外部刺激被视为一种具有危险性的信号,引起个体的信号焦虑,这类似于应激源与应激之间的关系。2.创伤性焦虑:是佛洛依德理论中占主要地位的焦虑形式,是一种本能的或内部产生的焦虑。

  学习理论:1.应激的情绪反应,可以反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预期焦虑:在没有面对刺激的时候,仅仅通过对刺激的谈及或想象也会唤起

  5、应激反应:由于应激原导致个体发生的各种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6、应激的结果

  积极面:应激反应是个体对环境变化所作出的石英,是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应激反应是一种主动的、应答性调整与环境契合的过程。应激活动锻炼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负面:过度和失衡状态的持续会引起躯体功能的絮乱和疾病的发生。

  7、应激的生理反应机制: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机制;心理神经免疫机制;分子生物学研究。

  8、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情绪:1)焦虑2)恐惧3)抑郁4)愤怒

  行为:1)逃避与回避2)无助与自怜3)退化和依赖4)敌对攻击5)物质依赖

  9、应激原:即生活事件,指个体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可以导致心理应激和损害健康的刺激物。主要来自1)外部客观环境的有害刺激2)机体内环境的不良变化3)个体面临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10、影响应激反映的因素:1)生活事件本身的性质2)个体认知评价的差异3)个体应对能力的不同4)人格差异

  11、应激原/生活事件分类:A按属性分: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文化。B按发生环境分:工作、经济问题,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健康问题。C按对个体影响效应分:正性生活事件(能够给个体的心身健康带来积极效应或作用的事件),负性生活事件(指个体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12、认知评价: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生活事件进行感知和评估的过程。

  拉扎罗斯的应激认知评价模式:第一阶段 初级评价阶段。第二阶段 应对能力评价阶段 第三阶段 再评价阶段

  13、人格与健康或疾病的关系:1.某种类型的人格更容易导致某种躯体疾病。2.某种疾病或疾病状态会引起某种类型的人格改变。3.人格是促成躯体罹患疾病和影响疾病发展的心理易感因素。4.人格决定的应激反应类型间接地影响疾病的发展。

  14、社会支持:指社会各方面对个体的支持,包括亲友、同事等以及家庭、单位等社团组织对个体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三类。

  社会支持健康保护机制

  1. 缓冲作用假说: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

  2. 独立作用假说:社会支持不一定要在心理应激存在下才发挥作用,而是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

  15、应对:又称应付,指个体对生活事件及阴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应对指导:指导个体通过解决问题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指导 再评价 改变认知,减轻应激反应;提供或帮组寻求社会支持。

  方法:分散注意,即采用转移的应对方式;放松训练,即松弛应对

  16、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精神障碍。

  分类: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应激障碍

  共同特点:1.精神症状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2.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水平、生活态度与信念等因素对疾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3.严重程度达不到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的标准。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指个体在遭受异乎寻常的毁灭性或灾难性打击后延迟性出现并持续性存在的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1.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触景生情,创伤性情景闪回发作和创伤性经历有关噩梦。2.持续的回避。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5.对未来失去信心。6.精神障碍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精神异常,病程可以长达数年

  诊断标准(CCMD—3):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

  治疗: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2.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情绪异常,警觉性增高,回避和社会退缩。

  17、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症状。

  18、躯体疾病对个体的心理行为影响:1.对患者感知的影响。2。引起患者的心理反应。3.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4.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NS的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

  19、心身疾病的范围与分类:

  1)传统医学上的心身疾病。主要涉及受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

  2)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即对躯体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及行为因素。

  3)特殊医学障碍中的心理因素。由躯体疾病引起,也称之为继发性心身障碍。

  20、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1)心身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诊断时应明确其与躯体症状发生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诊断应注意二者的联系。

  3)应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21、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1)心身干预目标,包括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2)心身同治原则。

  22、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理论:

  1)心理动力学说。认为病因是个体潜意识的冲突与躯体器官功能的联系

  2)心理生理学说。强调发病机制。

  3)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与模仿;学习与行为表现;强化的作用;自身行为影响

  常见的内科心身疾病:心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糖尿病

纠错评论责编:wzj123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