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考研 >> 专业课程 >> 模拟试题 >> 文章内容

西综考研冲刺必看问答(4)

来源:华课网校  [2016年1月8日]  【

  何谓皮层诱发电位?其波形包括哪几部分?其产生机制可能是什么?

  答: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一般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由于皮层随时在活动着并产生自发脑电波,因此诱发电位时常出现在自发脑电波的背景之上。在动物皮层相应的感觉区表面引起的诱发电位可分为两部分,一为主反应,另一为后发放。主反应是大锥体细胞电活动的综合表现,出现的潜伏期是稳定不变的,为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后发放尾随主反应之后,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电位变化,是皮层与丘脑接替核之间环路活动的结果。皮层诱发电位是用以寻找感觉投射部位的重要方法,在研究皮层功能定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呼吸频率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与浅而快的呼吸相比,哪种更有效?为什么?

  答: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同样的通气量,因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不同,有效通气量就可能不同.例如潮气量500ml呼吸频率12次/min,无效腔气量150ml,每分钟通气量为6000ml,相应的肺泡通气量=(500-150)×12=4200ml/min,若潮气量减半。呼吸频率增加1倍,每分钟通气量仍为6000ml,而肺泡通气量则减少(250-150)×24=2400ml。可见,呼吸愈浅快,有效通气量愈少,深而慢的呼吸有效通气量愈大。

责编:zhanglu

报考指南

  • 学历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外贸考试
  • 计算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