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技术导则与标准 >> 复习辅导 >> 2017年环境影响评价师《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讲义第四章

2017年环境影响评价师《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讲义第四章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 2017年5月21日 ]  【

  1、水样采样断面设置原则

  3种断面:对照(排污口上游500M)、控制、削减

  2、采样断面上采样垂线设置原则

  A、根据河流宽度,大河、中河河宽<50m,2条垂线,分别在取样断面上距两岸边1/3处,若河宽>50m,3条垂线,在主流近岸(大于两岸边各0.5m)

  在河流的主流线上设1条,在大河流处适当增加采样垂线处。

  B、小河流量<=15m/s,1条主流线上

  C、特大河根据实况流量

  3、垂线上水质取样点的放置原则

  同一第一线上按水深>5m时,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河底以上0.5m处一个采样点;水深1~5m,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采样点;水深<1m,距水面0.3m,距水底0.3m

  4、水样对待

  (二、三级):每垂线上的采集水样混合测定

  (一级):每个取样点上的都要单独测定

  ㈧湖泊、水库水质取样位置和采样点设置原则

  1、取样位置的设置原则

  大、中型,污水量<50000m3/d时,

  一级评价:1~2.5km2一个;二级:1.5~3.5km2设一个取样位置; 三级:2~4km2

  小型,污水量<50000m3/d时,

  一级:0.5~1.5km2 ;二、三级:1~2km2

  污水量>50000m3/d时,

  一、二、三级:0.5~1.5km2

  2、取样位置上取样点设置原则

  ⑴大、中型湖泊水库

  平均水深<10m,设在水面下0.5m处,距湖底0.5m

  >10m,设在水面以下0.5m处,距湖底0.5m 以上

  ⑵小型湖泊与水库

  平均水深<10m,设在水面下0.5m处

  >10m,设在水面以下0.5m处,及10m水深处至距湖底0.5m处

  水样对待

  平均水深<10m,每个采样点取一测一次

  >10m,每个采样点取二,混合后测一次(水样,若水质变化大时不混合)

  四、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原因

  对可能产生地面水环境影响的项目进行预测,根据评价工作等级。

  预测方法有:数学模式法:省时省力准确最常用、物理模型法:费时费力准确经济耗费大、类比分析:费时费力经济耗费大、专业判断法:前三种方法不能用的情况也可用

  2、预测时期与预测时段确定原则

  3、预测水质参数筛选原则

  CpQp

  ISE=————————

  (Cs-Ch)Qh

  ISE——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 Cp——建设项目水污染物排放浓度

  Cs——某种污染物的标准限值 Qp——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

  Ch——评价河段的水质浓度 Qh——河段的流量

  4、水体简化的要求

  a、河流的简化要求

  宽/深>=20,视为矩形河流,弯曲距离/直线距离=弯曲系数>1.3,小型水库视为矩形或平直河流,在水文情况急剧变化处,分段简化,断面水深变化评价级别较高(一级),视为非矩形河流。

  b、湖泊与水库的简化要求

  5、污染源简化要求

  a、排放方式 b、排放规律

  6、水质模式的类型与选用原则

  按来水和排污随时间变化(动态、准稳态、稳态)

  按水质分布状况(0维、一维、二维、三维)

  按模拟预测的水质组分(单一组分、多组分动耦合模式)

  按求解方法和方程形式(解析解、数值解)

  ①水质混合区选二维或三维模式

  ②水质分布均匀水域选0维或一维

  ③对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的来水选 动态或准稳态模式

  ④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不显著选稳态

  ⑤矩形河流水质变化不大的湖泊、水库连续恒定点源二维以下采用解析解

  ⑥三维或非连续恒定点源采用数值解

  ⑦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系矩形河流

12 3
纠错评论责编:lzy080201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