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状元 >> 高考状元的内心世界:总觉得自己混得一般

高考状元的内心世界:总觉得自己混得一般

中华考试网  2013-06-27  【

真正走进高考状元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当他们面对大学生活和职场考验时,内心的焦虑不比我们更少。人们总是惯于艳羡他人光鲜的一面,却忘记了,一次偶然的成功落幕后,酝酿着的,往往是另一场考验的开端。

“纠结”状元:总觉得自己“混得一般”

陈涛(化名)毕业于北大法学院,就读于山西省某市的一所省重点高中,2000年,他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大法学院法学专业。毕业后留京,在某律师事务所任职,经过近10年的奋斗,如今已经担任事务所的二级合伙人。

陈涛从高中起就是学校和老师眼中的“重点培养对象”。99年高考,尽管分数已经压住北大线,但志愿填报的不理想,让他与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失之交臂。经过努力,第二年,陈涛成功终于可以填报心目中理想的专业和大学,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他还成了全省的“文科状元”。

“其实在我那一年,学校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陈涛坦陈,当年学校除了他之外,还出了一位理科状元,但不知为什么,那一年的宣传攻势不如去年来得迅猛。不过,他还是拿到了一笔梦寐以求的奖学金。

出身农村的陈涛,为自己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善家境,减轻学业上的负担,小小地欣慰了一把。“确实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当个状元就能改善自己的条件,挺开心的。”

不过,当他终于迈进北京大学这所最高学府的门槛,才发现,人生的另一种考验正在逐渐开始。“在大学,你会发现,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完全与高中不同。”陈涛所在的北大法学院“群英荟萃”,120多人中有8位省级状元,市级状元更是比比皆是。

陈涛渐渐意识到,他曾经引以为豪的聪明、好学、勤奋等优秀品质,并不是在大学里立足的唯一要件,甚至,成绩这个玩意儿,在大学的评价体系中变得不再重要。

“不属于能说会道的那一种”“不好表现”是陈涛为自己贴上的标签。作为文科生,本性内向的他深深感受到,潜藏的压力与自卑感正在慢慢围绕他的生活。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即使想拿奖学金、想保研,你都会觉得太难了。”

卧虎藏龙的北大,有的同学善于社交,有的同学聪明程度让人震惊....。.而背负着学业及生活费用负担的陈涛,一边努力学习,一边进行着勤工俭学。

他一直在夹缝中苦苦寻找自己的定位。“后来倒是适应了,因为你有了自己的小圈子,也愿意跟熟识的同学讲话,很自在。”但社交能力的“问题”和天 生内向的性格,让陈涛纠结至今即,即使在外人看来,如今的他,已经相当成熟稳健,但谈话中,大学时期的存留的焦虑感似乎又在上升。

他说,如果再读一遍大学,最大的愿望是好好学英语。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太重要”。当年的自己,既没意识到重要性,也没下定决心克服那些属于他的 “问题”。陈涛甚至把英语形容成他后来职业生涯中“无形的天花板”。对于从事律师职业的人而言,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场合实在太多了,英语水平不够高,会直接 影响工作的进行。

对于大学四年的回忆,陈涛的口气是轻描淡写的,但谈着谈着,他会自嘲般地苦笑。“尤其是最后一年,旷课变多了。”他笑笑说:“我的成绩想保研是不行的,要考研(微博)(微博)都差得很多。还是想先工作吧。”

毕业那年,陈涛还是凭着出色的能力签约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并为其效力至今。看似生活稳定的他,却戏称自己属于“混得不好”的那一群。“我们这样的人算是不上不下。”班上有位来自东北某省的状元进了上海的一家银行,在他看来“混得相对好”。

“状元”这个称号,在他的人生中已经逐渐淡出。“没什么人提起的,除了偶尔在一些社交场合,其实有时候他们提起来(自己)还会觉得尴尬,心里想着,别人会不会因此嘲笑你是书呆子呢?好像只会读书,不会别的。”

纠错评论责编:liufenghua1988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