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四川高考 >> 四川高考语文模拟题 >> 山西省介休市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西省介休市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中华考试网  2014-12-09  【

  1.C(此项与原文不符,原文“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这只是某些画家的看法;“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不属于“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的看法。)

  2.D(A.因果倒置;B.扩大了范围,第四段原文是“写意画家”;C.扩大了范围,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画家”。)

  3.D(A.“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足最早的丽”文中无据,属于主观臆断。B.“提高批评家的报酬”不是出现高质量批评文章的充分条件。C.当代书画价值不是由画画比说话优越决定,而是由“重画轻文”的综合态度决定。)

  4.B(殆:几乎)

  5.B(两个“与”都是介词,“和、跟”的意思;A项,①否定句中,宾语前置。②动词,“去” “到”;C项,①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②“所”和“为”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D项,①连词,就。②表判断的副词,就是。)

  6.D(①②句主要表现蒋季庄、王茂刚的“隐”;⑤是侧面表现其贤。)

  7.A(“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8.(1)用“/”断句(3分)

  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每错两处扣1分)

  (2)翻译

  ①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说明:“修己笃学”大意1分,“善”1分,“不求知于人”句式1分。)

  ②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说明:“隆寒披纸裘”大意1分, “就访”1分, “延纳”1分。)

  附:文言译文

  读书人加强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有人间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拜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糊口,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速。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还说他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

  其四说,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人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袭衣送给他,说: “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 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 最终还是推辞掉。

  这四位君子,真应该写进史书里。

  9. (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2)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3)动静结合。

  10. 《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11.(1)哀吾生之须臾,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剑阁峥嵘而崔嵬(3)鹏之徙于南冥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2. (1)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D、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E、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2):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解析: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3)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解析: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4)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13.D 宾语前置 判断句 被动句

  14. C(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5. B(A暗换主语,应为“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C重复赘余,“造成、遭到”,将“遭到”删去。 D语序不当,“深入”应修饰“思考”)

  16. (1)④①③② (2分)(2)示例:甲:就地取材,讲求新鲜。乙:秉承传统,注重养生。(2分)

  17. 示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所给语段共三句。第一句写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第二句写参与活动的人很多,参与形式多样;第三句写该项活动很有价值。概括语段内容时就需要把这三句话的主要意思分别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18. “灰尘和污物”可以实指,如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雾霾、污染现象等。但在这里更倾向于虚指,既可以指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不良现象、制度、风气,阻碍个人发展的绊脚石等,也可以指个人主观上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心灵的盲点和污点,发展中的误区和疑惑,主观条件的不足和贫乏,意志品质上的缺陷等内容。材料中的“镜子”象征着自我反思。材料中第一种人代表生活中及时反思,进而洗去尘埃,勇敢前行的强者。第二种人代表反思不当,逃避生活的弱者。第三种人代表着不作反思、不洗尘埃的盲目行动者。对三种人进行对比,只有第一种人能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观照,因此应肯定第一种人的行为,否定后两种人的行为。   作文立意可从肯定第一种人的角度正面展开,也可从否定后两者的角度反面展开,还可从整体出发,进行对比,确定思路。较好的立意有:(1)洗去尘埃,勇敢前行;(2)正确对待前进路上的挫折;(3)学会在反思中前行;(4)不做环境的俘虏;(5)对待不幸与苦难的三种态度等。   一些立意出现偏差,主要是对材料中的“镜子”理解有偏差。材料中的“镜子”主要指自我反思,并不是材料最核心的词语。但有学生会认为第一种人照镜子适当适量,第二种人照镜子次数太多,第三种人不照镜子,次数不够;所以确定立意为“做事情要适度”。这种立意未注意到材料的整体性,对材料进行断章取义,是审题时容易犯的误区。这也提醒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对材料中关键词的理解,注意从材料整体的角度着手分析立意。

  拭去心尘   韩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题记   他,本该身配三尺青锋剑,荡除天下奸佞之人,却奈何被遗弃在青山小径,独自把栏杆拍遍!   他,本该是一代贤相,辅佐明君建立盛世,却奈何采菊东篱,空叹多情应笑他,早生华发。他,本该入朝为官,实现人生价值,却奈何不受重用,只能独自饮酒,举杯邀月,对影三人。   他们,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遍地荆棘将他们的心刺得千疮百孔,使他们的心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让他们心灰意冷。当我们每个人都以为,当他们身陷心灵尘土的废墟,会像魏晋的风流人物一样白眼箕踞时,他们并没有,而是拂去了心上的灰尘,再次踏上了人生的征程,你看――   不能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又何妨?辛弃疾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不正道出了他的壮心未已吗?不能辅佐君王,封侯拜相又何妨?苏东坡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也成就了他的余生逍遥吗?不能入朝为官,加官进爵又何妨?李太白酒入囊物,三分酿成了月光,七分啸成了剑气,不也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吗?拂去了心灵上的尘埃,他们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华严经》有句佛偈:“三十年牛马人生,六十年诸佛龙象”。我不知道当司马迁遭受宫刑,失去做人的尊严时,他是否想过放弃生命。我只知道即使他心灵蒙受尘埃,他也不愿放下手中狼毫,所以他才写出了史家绝唱。我不知道当梵   爱别离,怨憎会,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这世上有无数的挫折与失意,当我们拂去心上的灰尘,鼓起勇气踏上未知的前路,心中的明镜一动,便是闪闪的佛光!   [点评]   这是一篇情感充沛的考场高分作文。从基础等级来看,中心非常突出,以“拭去心上的灰尘”为立意列举三个事例,内容充实。发展等级上,结构精巧是一大亮点,用三段事例以排比方式开头,使用设问方式提出总论点,再用一一照应的方式进行论证分析,体现了精妙的构思,也表现出说理的逻辑l生。文章内容构思鲜明,意境深远。用六祖慧能和佛偈的句子营造出一种诗意和禅意,使文章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非常切合“拭去心尘”的题旨。句式多用整句,善用排比,如第一、三、四段,使论述充满美感,充满气势。   涤荡蒙尘   马原溪   有一种气概叫做“不畏浮云遮望眼”般洒脱傲然,有一种态度好比“擦拭心灵,享受人生”般智慧闪烁。生活不是完美无瑕般纯洁净明,难免会有蒙尘和污浊,生命中的天也不总是晴空万里,难免会有落花残泥留下的点点印迹。在我们匆匆赶路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洗涤心灵的蒙尘,把那些痛苦的眼泪抛却,让失败的懦弱烟消云散,褪去黑暗的阴霾,一路吟啸,一路高歌。   我欣赏他“入世以治国”的振臂高呼。在那个战乱纷扰、尔虞我诈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在硝烟中穿行不止。冷眼和嘲讽接踵而至,他屡遭驱逐,却始终以一种白衣胜雪的傲然姿态站立于君王之前,擦拭污垢,继续上路,没有畏缩的懦弱,没有逃避的恐惧。老子以无为而修身,庄子以逍遥而养性,孔子却带着他的梦想积极上路。   失败又算什么?不被理解亦能如何?古代仁人志士用乐观旷达的心一次次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那是刘禹锡的陋室之趣,那是苏东坡的赤壁清风,那是李太白的纵情天际。官场的失意是无边的人生灰烬,走出阴霾,洗涤心灵,不堕落,也不让自己的心不快乐。人生在世,潇洒走一回,把最好的容光展现于己,不埋头赶路,不灰头土脸。   当满池的淤泥在河塘中暗暗涌动时,清风吹来,一朵午菏,一池清香。我惊讶于竟有如此坚毅的花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洗涤尘迹,绽放清韵,虽身处险恶,却也不受沾染,全心开放,这便是荷最迷人的魅力。   我不喜欢雪,太高洁,容不得半点玷污;我不喜欢兰,太清高,空谷绽放,难觅踪迹。我喜欢莲的独特之美,即使处于污泥之中,亦留得满塘纯洁,因为它懂得洗涤污浊,留下容光焕发的亭亭之姿。人生亦如此,匆匆赶路,难免蒙尘,学会擦拭心灵,享受人生,以全新的姿态上路,不退缩,不逃避,不被困难打倒,才是圆满的潇洒走一遭。   林清玄说:“要以全心生活,以花的姿态绽放。”雨打芭蕉,雨过天晴,没有洗不掉的尘土,没有擦不去的污浊,每天照一照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勇敢地前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   [点评]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说理生动的考场高分作文。文章第一段交代中心论点,正文内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并不断进行点题和升华,首尾呼应,结构圆整。论证说理善用对比,如孔子和庄子、老子的对比,荷花和雪花、兰花的对比,通过比较使论点的证明更加充分有效,也提升了文章的文采。第一、三、五段整句和散句穿插使用,有效结合,使文章呈现出一种散文化之美,提升了文章的美感。

123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