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 >> 模拟试题 >> 语文模拟题 >>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训练17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训练17_第5页

中华考试网  2015-01-15  【

  1.【解析】BE。A.对散文的文体和抒情的分析都不对。本文属于叙事散文,所抒发的感情也不是“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情”。C.不是夸张,是比喻。D.分析不恰当。“我”“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是借着写吃面,表示出“我”和老人交流后产生的感觉。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守巷者”的形象可根据文中的描写概括。

  【答案】①是一个在小巷深处卖馄饨的老人;②表情凄迷、困怠,形象孤独;③心怀埋怨却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3.【解析】散文中的“长巷、夜晚”分别属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突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处境。自然环境突显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答案】①高级住宅与克难房子相对比,突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为老人的出场作了社会环境上的铺垫;②写巷子的幽深、冷静,突出了卖馄饨老人处境的孤独;③写“我”每晚归来走在巷子里期盼见到微弱的灯光,既有引出老人的作用,也蕴含着“我”对老人的理解。

  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注意要求中的从主题思想、象征意蕴等多方面对它进行赏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答案】观点一:以“守巷者”为题,暗示出文章的主旨就蕴含在对“守巷者”这一人物的理解中。①“守巷者”的人生变化以及在生活落差下的表现,体现了文章主题,具有普遍的意义;②“守巷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强与对未来的信心,是主题的意义所在。

  观点二:“守巷者”作为文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①“守巷者”是国民党在大陆垮台而迁徙台湾的一部分人的缩影;②“守巷者”象征了那种在困境中能够战胜困苦与孤独的人。

  5.【解析】选BE。B项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同时描写的也不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项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为厌恶和批判,“处处批判”的断语更是不准确的。

  6.【解析】第一问乡村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第二问要结合文章的题目以及主旨来回答乡村土地的妙处。

  【答案】意义:①是我永远的家园。②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③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④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目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

  7.【解析】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要结合上下语境。第一句,其实是指种子对农民的重要性。第二句主要指农民在乡村中到处都能见到,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乡村才更显充实。

  【答案】①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内心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②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了生气。

  8.【解析】文章在最后点明了主旨,总结了全文,并且首尾呼应。“铁质”是这篇散文要解释的中心内容,这里的铁质是对乡村生活的总体概括,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所以把握“铁质”的含义就要分析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分析这些材料中表现出的乡村的特点。

  【答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理解:①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要像农人们那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高昂豪迈。②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能够挺直脊梁,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

12345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